教育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教育新聞
優(yōu)育與幼教 由土鳳凰供稿
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多,大至教育方針、小至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法、模式,等等,面對那些問題就需要批判性思維,大家也在努力使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但我想,恐怕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批判性思維。
要能包容不同思想乃至異質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是什么?我認為第一是理性,因為批判一定要基于理性;第二個就是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因為即使自己本來具有批判性思維,如果不公開運用,慢慢也會退化的,久而久之,實際上也沒有了。
長期以來,各個大學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進行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改革,如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是有意義的。但大家還是感覺到效果有限,為什么?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說過:“今天,單個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是一個自我犧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個整體的支撐,他實際上仍是軟弱無力的。而且,具有實質內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變成無休止的教學法實驗……一種嘗試迅速地為另一種嘗試所取代。教育的內容、目標和方法不時地被改變。”
的確,我們很多教師很富有犧牲精神,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往往是失去靈魂的改革。比如,把原來的課程體系改變一點,增加一門課或減少一門課,課程內容增加一點或減少一點,等等。這些東西有意義,但并不是真正觸及靈魂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術”上。
孔子講“君子不器”,是不是可以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君子不器己”,還有一個是“君子不器人”。你不要把自己當成工具,也不要把別人當成工具。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僅僅看成是教書的工具,另一方面,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工具。真正從人的意義上理解教育,就應該強調人的自由發(fā)展,而不能只是希望學生“聽話”,成為某種工具。
哈佛校長福斯特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大學的本質是對過去和未來負有獨一無二的責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對當下負責。”這句話真像是對我們說的,因為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面對當下的。丘成桐有一句話也引起我的注意:“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引領社會,而不應該在政府、企業(yè)、或傳媒的驅使下迷失方向。”當然,他的話說得可能有點激烈,但是大學的確一方面需要服務社會,另一方面更需要引領。因為一個國家的大學如果不能夠做到引領,那對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顯然是不利的。大學應該服務社會,但不應該僅僅是社會的風向標,而更應該是社會的發(fā)動機,尤其是一流大學。大學不應該僅僅引領科技的發(fā)展,更應該引領社會思想和文化的進步,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引領表現(xiàn)在開放性和批判性上,開放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不同思想乃至異質思維的包容。某些異質思維在未來會被證明是正確的,當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不就是異質思維?
學生不是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工具
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實際上,現(xiàn)在的大學都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因為在大多數學校里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顯然有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不是放任對學生,對教師而言,這種理念還體現(xiàn)一種人文情懷。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甚至應該從深層次、從哲學的高度,從自由存在的意義上,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意義的尊重上去理解。
以學生為中心,那教育到底靠誰來辦?肯定主要是靠教育者來辦教育,而不是說靠學生來辦教育。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主導不是包辦和包攬,如何“導”是關鍵。又有人會說,可不可以兩個中心?即教師和學生都是中心?教育的中心是指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考慮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對于教師而言,教育的中心顯然應該是學生。可以講教師是辦學的中心,但不是教育活動的中心。此外,都是中心,會助長教師在一種過度“有我”的語境中去思考問題。其實,教師應該更多地在一種“無我”的語境中去思考教育問題,把學生看成教育活動中第一性的存在。
哲學家馬丁?布伯把關系分為兩種:一種是“我與你”,一種是“我與它”。他提倡的關系是“我與你”。他講“我與它”:我?guī)е业念A期和目的與另外一個對象建立關系,這就是“我與它”的關系。反之,我不帶有預期和目的,我把對方看作是跟我一樣的神性存在,這就是“我與你”的關系。布伯提到,很多理想主義者極力推崇自己的理想的時候,不過是把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當成了自己實現(xiàn)美好目標的對象和工具。專制乃至大屠殺很容易在理想主義的幌子下出現(xiàn),希特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談到教育時,布伯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訴后人會存在什么或者必然會存在什么,而是告訴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真正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正是這種“我與你”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也就是說,把學生視為伙伴而與之相遇,根據對方的一切因素來體會這種關系。我覺得這是教師理解師生關系最重要的一點。
我很愛我的外孫女,可好幾次我逗她玩,她都對我發(fā)脾氣。有一次,在她很平靜時我問她,外公這么愛你,你為什么發(fā)脾氣?她說,外公有時候很好,有時候有點“矯情”。我體會到,她煩我逗她時的方式,不試圖去理解她的存在,只把她當成了我表達愛的工具。有時候,我們老師會說“我們也是為學生好啊”。但是我們更多地應該想想,我們真的當把學生當成和我們一樣的神性存在,真正把他們當作伙伴關系嗎?
要能包容不同思想乃至異質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是什么?我認為第一是理性,因為批判一定要基于理性;第二個就是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因為即使自己本來具有批判性思維,如果不公開運用,慢慢也會退化的,久而久之,實際上也沒有了。
長期以來,各個大學都在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進行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改革,如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是有意義的。但大家還是感覺到效果有限,為什么?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說過:“今天,單個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是一個自我犧牲的人,但是,由于缺乏一個整體的支撐,他實際上仍是軟弱無力的。而且,具有實質內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變成無休止的教學法實驗……一種嘗試迅速地為另一種嘗試所取代。教育的內容、目標和方法不時地被改變。”
的確,我們很多教師很富有犧牲精神,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這些改革往往是失去靈魂的改革。比如,把原來的課程體系改變一點,增加一門課或減少一門課,課程內容增加一點或減少一點,等等。這些東西有意義,但并不是真正觸及靈魂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術”上。
孔子講“君子不器”,是不是可以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君子不器己”,還有一個是“君子不器人”。你不要把自己當成工具,也不要把別人當成工具。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把自己僅僅看成是教書的工具,另一方面,不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工具。真正從人的意義上理解教育,就應該強調人的自由發(fā)展,而不能只是希望學生“聽話”,成為某種工具。
哈佛校長福斯特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大學的本質是對過去和未來負有獨一無二的責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對當下負責。”這句話真像是對我們說的,因為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基本上是面對當下的。丘成桐有一句話也引起我的注意:“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引領社會,而不應該在政府、企業(yè)、或傳媒的驅使下迷失方向。”當然,他的話說得可能有點激烈,但是大學的確一方面需要服務社會,另一方面更需要引領。因為一個國家的大學如果不能夠做到引領,那對國家和社會的進步顯然是不利的。大學應該服務社會,但不應該僅僅是社會的風向標,而更應該是社會的發(fā)動機,尤其是一流大學。大學不應該僅僅引領科技的發(fā)展,更應該引領社會思想和文化的進步,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引領表現(xiàn)在開放性和批判性上,開放主要表現(xiàn)在對不同思想乃至異質思維的包容。某些異質思維在未來會被證明是正確的,當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不就是異質思維?
學生不是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工具
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實際上,現(xiàn)在的大學都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因為在大多數學校里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這顯然有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不是放任對學生,對教師而言,這種理念還體現(xiàn)一種人文情懷。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甚至應該從深層次、從哲學的高度,從自由存在的意義上,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意義的尊重上去理解。
以學生為中心,那教育到底靠誰來辦?肯定主要是靠教育者來辦教育,而不是說靠學生來辦教育。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主導不是包辦和包攬,如何“導”是關鍵。又有人會說,可不可以兩個中心?即教師和學生都是中心?教育的中心是指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考慮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對于教師而言,教育的中心顯然應該是學生。可以講教師是辦學的中心,但不是教育活動的中心。此外,都是中心,會助長教師在一種過度“有我”的語境中去思考問題。其實,教師應該更多地在一種“無我”的語境中去思考教育問題,把學生看成教育活動中第一性的存在。
哲學家馬丁?布伯把關系分為兩種:一種是“我與你”,一種是“我與它”。他提倡的關系是“我與你”。他講“我與它”:我?guī)е业念A期和目的與另外一個對象建立關系,這就是“我與它”的關系。反之,我不帶有預期和目的,我把對方看作是跟我一樣的神性存在,這就是“我與你”的關系。布伯提到,很多理想主義者極力推崇自己的理想的時候,不過是把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當成了自己實現(xiàn)美好目標的對象和工具。專制乃至大屠殺很容易在理想主義的幌子下出現(xiàn),希特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談到教育時,布伯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訴后人會存在什么或者必然會存在什么,而是告訴他們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真正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正是這種“我與你”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也就是說,把學生視為伙伴而與之相遇,根據對方的一切因素來體會這種關系。我覺得這是教師理解師生關系最重要的一點。
我很愛我的外孫女,可好幾次我逗她玩,她都對我發(fā)脾氣。有一次,在她很平靜時我問她,外公這么愛你,你為什么發(fā)脾氣?她說,外公有時候很好,有時候有點“矯情”。我體會到,她煩我逗她時的方式,不試圖去理解她的存在,只把她當成了我表達愛的工具。有時候,我們老師會說“我們也是為學生好啊”。但是我們更多地應該想想,我們真的當把學生當成和我們一樣的神性存在,真正把他們當作伙伴關系嗎?
上一篇:給學生問心無愧的教育
下一篇:教育時評:別讓孩子內心的恐懼化作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