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居官則思益其民,居鄉(xiāng)亦思益其鄉(xiāng) 家風文化
家風家訓 由小雪供稿薛侃
薛侃(1486—1546年),明代龍溪鳳隴(今潮州市潮安區(qū)庵埠鎮(zhèn)薛隴村)人,為官清正剛直,為學造詣非凡。他傳陽明學入嶺南,《明史》稱“自是王氏學盛行于嶺南”。薛侃一家出了三個進士,一個舉人,形成了“居官則思益其民,居鄉(xiāng)亦思益其鄉(xiāng)”家風,以及薛侃議立之薛隴村祠訓,至今仍教育和影響著后人。
清正剛直,議立祠訓
薛侃官職雖然不大,為官時間也不長,但他清正剛直,一心為民為鄉(xiāng)謀好事,積極傳播恩師王陽明的心學學說。他在家鄉(xiāng)的善舉包括議行鄉(xiāng)約、立祠訓、興教化、浚溪、建橋、修路、捐田地等,后人譽為“行義在鄉(xiāng)里,名節(jié)在朝野”。
為了教化族人,薛侃為家鄉(xiāng)薛隴村議立祠訓:“凡我宗親,咸聽祠訓。為父當慈,為子當孝。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敬其兄。士農工商,各精其業(yè)。冠婚喪祭,必循于禮。守法奉公,隆師教子,親朋有義,閨門有法。務勤儉以興家,務謙厚以處鄉(xiāng)人。毋事奢侈,毋習賭博,毋爭訟以害俗,毋酗酒以喪德,毋以富欺窮,毋以下犯上,毋因小忿而失大義……”
祠訓秉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良品德,強調做人要孝順父母,上敬下護,精于術業(yè),守法奉公,尊敬老師,重視教子,勤儉持家,謙虛寬厚,和睦鄉(xiāng)鄰,戒除陋習,正直有義等等。幾百年過去了,祠訓如今還掛在薛隴村的大宗祠里,教育和引導著村民。
家風傳承,俊彥迭出
薛隴村人謹記詞訓,忠義正直、守法奉公、尊師重教、勤儉持家、謙厚待人、善良淳樸。而當初薛侃及其兄長薛俊、六弟薛僑、侄兒薛宗鎧皆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祠訓的內涵。
薛隴村的大宗祠
薛俊,薛宗鎧之父,正德三年(1508年)上京參加會試,中副榜,授福建連江縣訓導。期間他常設法接濟貧困生員。居官七年,當?shù)氐膶W風、民風均大有轉變。正德十年(1515年)任江西玉山縣教諭。翌年,薛俊受聘參與湖南的考試評巻,不久升國子監(jiān)助教。嘉靖三年(1524年),薛俊正臥病在床時,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立即奔喪回鄉(xiāng)。途經(jīng)江西貴溪他兒子薛宗鎧的知縣官署,他雖在病中,仍然孜孜不倦地教育兒子薛宗鎧為官為人,要忠義正直,守法奉公。嘉靖三年,薛俊終因病重去世,王陽明聞此噩耗,即寫了《祭國子監(jiān)助教薛尚節(jié)文》,對薛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薛宗鎧(1498—1535),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登進士,授江西貴溪縣令。嘉靖三年,薛宗鎧父親去世,薛宗鎧守制,終喪(27個月)后,起補福建將樂知縣,不久又遷福建建陽縣令。薛宗鎧在職期間,剔除貪污,減免賦稅,修學宮,建橋梁,毀淫祠,置贍田以濟貧。建陽陋俗生女多溺殺,薛宗鎧下令禁之。遇到饑荒,他先開倉賑濟,事后才報朝廷。作為一方父母官,薛宗鎧急百姓之所急,為了使百姓免于受饑,他甘愿自身會受朝廷責罰而先發(fā)賑糧濟民而后上奏表,其為民之心和敢于擔當之品質可見一斑。薛宗鎧后升為禮科給事中,又遷戶科左給事中。
薛侃的六弟薛僑與侄兒薛宗鎧同登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進士,先任國子監(jiān)助教,后升工部主事。戊子典試應天府,于巻中拔馬一龍為解元,立成名臣。轉武進司郎中,己丑主試武闈,戊戌分考春闈,不久遷東宮官右春坊右司直兼翰林院檢討。
薛侃、薛僑、薛宗鎧都傳授王陽明之學,史家稱他們?yōu)?ldquo;嶺東之宗”。由于薛隴村西有飛鳳山,又名鳳隴,鳳隴“三薛”科甲濟美,都為理學文臣,故有“三鳳齊鳴”之譽。(施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