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是哪條河流 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 由小雪供稿我國有一條河叫黃河,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你們知道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是怎樣的嗎?黃河的主要支流有多少條呢?如果你還不知道,現(xiàn)在就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增長一下自己的知識。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黃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平方公里,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源頭,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注入渤海。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黃河流域 -氣候特征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山脈眾多,東西高差懸殊,各區(qū)地貌差異也很大。又由于流域處于中緯度地帶,受大氣環(huán)流和季風環(huán)流影響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流域內不同地區(qū)氣候的差異顯著,氣候要素的年、季變化大,流域氣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
黃河流域的日照條件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充足的區(qū)域,全年日照時數(shù)一般達2000~3300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間;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達木盆地,而較黃河以南的長江流域廣大地區(qū)普遍偏多l(xiāng)倍左右。
黃河流域的太陽總輻射量在全國介于中間狀況,北緯37°以北地區(qū)和東經103°以西的高原地帶,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馀大部分地區(qū)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雖然不及國內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qū)強,但普遍多于東北地區(qū)和黃河以南地區(qū),為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輻射強區(qū)。
二、季節(jié)差別大、溫差懸殊
黃河流域地區(qū)季節(jié)差別大,上游青海省久治縣以上的河源地區(qū)為“全年皆冬”;久治至蘭州區(qū)間及渭河中上游地區(qū)為“長冬無夏,春秋相連”;蘭州至龍門區(qū)間為“冬長(六七個月)、夏短(一二個月)”;流域其馀地區(qū)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
溫差懸殊是黃河流域氣候的一大特征??偟膩砜矗S地形三級階梯,自西向東由冷變暖,氣溫的東西向梯度明顯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氣溫為-4℃左右的最低中心處于河源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流域極端最低氣溫出現(xiàn)于河源區(qū)的黃河沿站,曾有過-53.0°c的記錄(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氣溫為12—14℃的高值區(qū)則位于黃河下游山東省境內,流域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出現(xiàn)在河南省洛陽地區(qū)的伊川站,其值達44.2C(1966年6月20日)。
黃河流域氣溫的年較差比較大,總趨勢是北緯370以北地區(qū)在31~37℃之間,北緯370以南地區(qū)大多在21~31℃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的日較差也比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緯度地區(qū),全年各季氣溫的日較差為13~16.5℃,均處于國內的高值區(qū)或次高值區(qū)。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間,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區(qū)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響較大的南界秦嶺山脈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達700~1000毫米,而深居內陸的西北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qū),其降水量卻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這是我國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總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十分懸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約為1.7~7.5,變差系數(shù)Cv變化在0.15~0.4之間。
四、濕度小、蒸發(fā)大
黃河中上游是國內濕度偏小的地區(qū),例如吳堡以上地區(qū),平均水汽壓不足8百帕,相對濕度在60%以下。特別是上游寧夏、內蒙古境內和龍羊峽以上地區(qū),年平均水汽壓不足6百帕;蘭州至石嘴山區(qū)間的相對濕度小于50%。
黃河流域蒸發(fā)能力很強,年蒸發(fā)量達1100毫米。上游甘肅、寧夏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屬國內年蒸發(fā)量最大的地區(qū),最大年蒸發(fā)量可超過2500毫米。
五、冰雹多,沙暴、揚沙多
冰雹是黃河流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據(jù)統(tǒng)計,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qū)和內蒙古境內全年冰雹日數(shù)多超過2天,其中東經1000以西的廣大地區(qū)多于5天,特別是瑪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區(qū)多達15~25天,成為黃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區(qū)域,也是國內的冰雹集中區(qū)。
沙暴和揚沙主要由大風所引起,并且與當?shù)?或附近)的地質條件及植被狀況密切相關。據(jù)統(tǒng)計,流域的寧夏、內蒙古境內及陜北地區(qū),由于多年平均大風日數(shù)均在30天以上,區(qū)域內又有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數(shù)大多在10天以上,揚沙日數(shù)超過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達30~50天,揚沙日數(shù)超過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黃的河南省境內,還各有一個年沙暴或揚沙日數(shù)超過20天的區(qū)域,后者主要與黃河較大范圍沙灘地的存在有關。
六、無霜期短
黃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從西向東逐步開始,并且同緯度的山區(qū)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黃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黃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馀地區(qū)在9月份。流域終霜日遲早的分布特點與初霜日正好相反,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區(qū)則晚至8月上、中旬,其馀地區(qū)介于兩者之間。
由此可見,黃河流域無霜期較短,即使是黃河下游平原地區(qū),其無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區(qū)平均不足20天,可以說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馀地區(qū)介于兩者之間。
黃河的主要支流
一、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于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地質條件復雜。[1]
二、白河、黑河
白河(又稱嘎曲),黑河(又稱墨曲)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于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白河長270公里,流域面積5488平方公里。黑河長456公里,流域面積7608平方公里。
三、洮河
洮河[2] 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于甘肅省永靖縣匯入劉家峽水庫區(qū),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tǒng)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
四、清水河
清水河發(fā)源于寧夏固原開城鄉(xiāng)境,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縣匯入黃河。河道長約260公里,為黃河上游一級支流。
五、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內蒙古河套地區(qū)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支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
六、窟野河
窟野河發(fā)源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于陜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平均含沙量高達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是黃河流域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qū),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qū)之一,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七、汾河
汾河發(fā)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于萬榮縣匯入黃河,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占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占全省人口的37%,耕地的30%。許多重要工業(yè)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八、無定河
發(fā)源于陜西省北部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晤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后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于陜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九、渭河及其支流涇河,北洛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涇河發(fā)源于寧夏六盤山東麓。有兩個源頭,南源出于涇源老龍?zhí)?,北源出于固原大彎?zhèn)。兩河在甘肅平涼八里橋附近匯合后流經涇川,于楊家坪進入陜西長武縣,在高陵縣注入渭河,全長455公里。渭河位于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為陜西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fā)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qū)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旗匯流后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
十、洛河
洛河,發(fā)源于陜西省藍田縣,至河南省鞏縣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
十一、沁河
沁河發(fā)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于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十二、金堤河
金堤河發(fā)源于河南新鄉(xiāng)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臺前縣張莊附近入黃河。長158.6公里,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
十三、大汶河
發(fā)源于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由東向西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后入黃河。支流河道長239公里,流域面積9098平方公里。習慣上東平縣馬口以上稱大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