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基本知識有哪些_蝴蝶的分類 動物知識
動物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蝴蝶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一生會經(jīng)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我們所意識中的蝴蝶形象一般都是蝴蝶的成蟲形態(tài)。下面一起來看看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蝴蝶的基本知識,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目錄▼
◆ 蝴蝶入門知識 ◆
◆ 蝴蝶的分類 ◆
◆ 國蝶 ◆
◆ 蝴蝶是益蟲還是害蟲? ◆
◆ 關于太陽.蝴蝶的知識有哪些 ◆
◆ 蝴蝶的冷知識 ◆
蝴蝶入門知識
全球有記錄的蝴蝶總數(shù)大約有 20000 種,中國約占2153 種,在鱗翅目158 科中,蝶類有18科。蝴蝶的數(shù)量以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出產最多,其次是東南亞一帶。世界上最美麗、最有觀賞價值的蝴蝶,也多出產于南美巴西、秘魯?shù)葒?。而受到國際保護的種類,多分布在東南亞,如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在同一地區(qū)、不同海拔高度形成了不同溫度環(huán)境和不同的植物群落,也相應形成很多不同的蝴蝶種群。
由于蝴蝶一般色彩鮮艷,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所以專門有人收集各種蝴蝶,制成標本,用于收藏和研究。
蝴蝶的分類
依據(jù)蝴蝶的形態(tài)特征、生物習性和進化程度等方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昆蟲學家將蝴蝶分為4總科17科,中國有12科。
一、鳳蝶科
本科蝴蝶體型為中至大型。翅色以黑、黃、白色為基調,飾有紅、藍、綠、黃等色彩的斑紋,部分種類呈現(xiàn)璀璨的絲絨般光澤。
前足脛節(jié)內側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對稱的爪1對。
二、絹蝶科
本科蝴蝶多數(shù)中等大小。體被密毛,觸角及足被有鱗片。翅近圓形。翅面鱗片稀少、半透明,有黑、紅或黃色斑紋,斑紋多呈環(huán)形。
三、粉蝶科
本科蝴蝶小至中型。翅色較素淡,多為白色或黃色,有黑色斑,少數(shù)有紅色或橙色斑,前翅頂角常黑色。粉蝶科成蟲的前足端部兩爪間有一個中墊(吸盤),因此能夠停留在豎立的玻璃等光滑的垂直物體表面。
四、斑蝶科
本科蝴蝶中至大型。頭大,觸角細長,端部略加粗。頭部和胸部有白色小點,翅多數(shù)色彩艷麗,有的還有閃光,也有白翅的種類。雄蝶在前翅肘脈或后翅臀區(qū)有發(fā)香鱗。
五、環(huán)蝶科
本科蝴蝶多屬中型至大型的蝶種。翅短闊,前翅近似三角形,后翅近圓形。翅色暗,多呈黃色、灰色、棕色、暗褐色,少數(shù)有紫色斑;翅上有大型眼斑。
六、眼蝶科
本科蝴蝶多屬小型至中型的蝶種。翅色通常較暗,多黑色或褐色,許多種類有眼狀斑,有時連成鏈狀。多數(shù)種類有性斑,在前翅或后翅前緣上,豎起成毛簇狀。
七、蛺蝶科
本科蝴蝶種類較多,多屬小型至中型蝶種。蛺蝶觸角長約為前翅前緣的1/2,端部明顯加粗,被有鱗。翅的顏色和斑紋變化較大,色彩豐富。雌性和雄性前足均退化,無爪,??s在前胸下,不參與步行。
八、珍蝶科
本科從蛺蝶科分出,成蟲近似斑蝶科種類,因此又稱班蛺蝶科。屬中小型蝶種。珍蝶前翅較狹長,腹部細長。翅多橙色或紅褐色,有的有黃色或深藍色金屬光澤,少數(shù)種類翅半透明。前足退化,中后足的爪不對稱。
九、喙蝶科
本科蝴蝶的種類較少,全世界僅記載十余種,屬中小型的蝶種。成蟲的下唇須特別長,長度約為頭部和胸部之和,伸出在頭的前方,為其顯著的特征。蝶翅翅色暗,灰褐色或黑褐色,有白色或紅褐色斑紋,偶有呈藍紫色的。
十、蜆蝶科
本科與灰蝶科的種類近似,是從其中分出來的,屬小型蝶種。翅色以紅、褐、黑色為主,飾有白色斑紋,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對應相似。后翅不具尾突,肩角加厚,常有肩脈。雄性前足退化,收縮不用,端部為一跗節(jié),爪全退化;雌性前足正常。
十一、灰蝶科
本科蝴蝶屬小型蝶種。翅正面以灰、褐、黑等色為主,部分種類兩翅表面具有燦爛耀目的紫、藍、綠等色的金屬光澤,且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截然不同,反面的顏色豐富多彩,斑紋變化也很多樣。后翅常具尾突。
十二、弄蝶科
本科蝴蝶種類較多,屬小型蝶種。與其他蝶類區(qū)別較大,是蝶類中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最特殊的種類。成蟲體粗壯,頭大,常較胸部寬,眼的前方有長睫毛。觸角短,基部互相遠離,端部呈尖鉤狀。翅色深暗,多為黑色、褐色或棕色,少數(shù)為黃色或白色。
十三、閃蝶科
本科屬中型至大型蝶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數(shù)分布到墨西哥及北美洲南部。閃蝶體形大而華麗,觸角細而短,腹部很短。蝶翅寬大,多藍色,有金屬光澤,有的黃褐色或灰白色,有條紋及成列的眼斑。
十四、袖蝶科
本科屬中型蝶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少數(shù)分布到美國南部。袖蝶觸角、腹部均細長,前翅長而窄,達翅寬的兩倍。后翅肩脈向翅基部彎曲。翅色通常以黑色為主,并有鮮明的紅色、黃色、白色斑紋,反差強烈,少數(shù)種類呈橙褐色。
十五、綃蝶科
本科因蝶翅透明,又名透翅蝶科,主要分布在美洲,少數(shù)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和大洋洲,屬小至中型蝶種。綃蝶體形纖瘦,觸角細長,端部略加粗。蝶翅狹長,完全透明,稀有鱗片,翅色大多鮮艷而明快。雄蝶后翅有長毛撮。
國蝶
由于蝴蝶深受人們的喜愛,一些國家往往將其特產種或最珍貴的、最美麗的蝴蝶作為自己的國蝶。我國就將迄今為止唯一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蝴蝶種類——金斑喙鳳蝶作為中國的國蝶。
變異
蝴蝶的翅膀本是左右對稱的,而有些蝴蝶受到自然環(huán)境或遺傳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了左右兩邊翅膀不對稱的現(xiàn)象,稱為畸形蝶,也有些則出現(xiàn)了雌雄同體的現(xiàn)象,陰陽蝶在自然界中發(fā)生數(shù)量非常少,據(jù)統(tǒng)計約10萬分之一的概率。
蝴蝶是益蟲還是害蟲?
很大一部分人都誤認為蝴蝶是害蟲,會對生態(tài)及農作物有較大的影響,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蝴蝶的食性有很多種,它們分別扮演著大自然植物傳粉和有機殘體清除等角色,我們不得不說蝴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蝶類幼蟲咬破卵殼孵化外出以后,有些種類略事休息,就直接啃食寄主植物;有些種類(例如紅眼竹弄蝶)則先行取食卵殼,然后取食植物;更有一些種類還需取食每次蛻皮時所蛻下來的舊表皮,例如菜粉蝶和斑緣豆粉蝶等。
蝶類幼蟲的取食對象,因蟲種而各有不同,大多數(shù)幼蟲嗜食葉片;有些種類,例如花粉蝶、橙斑襟粉蝶等嗜食花蕾;還有一些種類蛀食嫩莢或幼果,例如豆莢灰蝶蛀食嫩豆莢,梔子灰蝶蛀食梔子幼果。
此外在灰蝶科中,有少數(shù)種類的幼蟲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嗜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專以竹蚜為食,這種肉食性的種類在蝶類中是并不多見的益蟲。
蝴蝶的幼蟲在成長蛻變?yōu)楹倪^程中會吃少許植物的葉子,在植物上面生活,但是當它成長為蝴蝶的時候,它就可以采集很多農作物的花粉,可以使作物增產??梢源龠M花粉的傳播,使農作物增產。雖然說蝴蝶的傳粉過程只是“無心之舉”,但是假設沒有蝴蝶采集花粉,植物的產量也就不會很高。
總的來講,絕大多數(shù)蝴蝶都是有益的,如為植物傳播花粉,維持生態(tài)平衡,美化了大自然。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蝴蝶與蜜蜂,也就沒有了美麗的花朵,大地也就會黯然失色。
關于太陽.蝴蝶的知識有哪些
太陽上的“蝴蝶圖”
這是一張非常漂亮的圖:一對美麗的蝴蝶排著整齊的隊伍,正在翩翩起舞。
但如果你知道這群“蝴蝶”是來自于太陽,你一定會大吃一驚。太陽上怎么會有蝴蝶呢?這當然不會是真的蝴蝶,而是太陽黑子周期性變化的一張示意圖。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fā)現(xiàn)太陽上有黑子,甲骨文中的太陽就被寫作“⊙”,后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日”?,F(xiàn)在“⊙”是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用來表示太陽的標準符號。太陽是一個熾熱的巨大火球,但我們的祖先卻永圓圈中間加一個點來表示它,說明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肉眼看到了太陽黑子,即太陽表面的小斑點,并用來描述太陽了。
人類關于太陽黑子的第一次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約兩千年前的《漢書·五行志》中。在西方,由于宗教神權的影響,人們長期把太陽當作純潔、神圣的象征,不能容忍它有任何污點和不潔。因此,在望遠鏡剛剛問世不久的17世紀初,當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記錄下太陽黑子時,他都沒敢馬上公布他的發(fā)現(xiàn)。
我們知道,一列幾十節(jié)長的貨運列車,可以裝載數(shù)千噸貨物。那么,請想一下下面的場景:幾十萬列這樣的列車一列列的排成方陣,鋪滿了整個京津地區(qū),它們的總重量有數(shù)億噸之巨??墒牵?秒鐘之后,它們全被拋到了上海附近。這可能嗎?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這的確不可能,但是太陽就這能耐。天文學家在70年代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太陽活動現(xiàn)象:日冕物質拋射。太陽磁場會把數(shù)億噸重的氣體以高達每秒1000千米的速度拋離太陽,進入星際空間。
那么,太陽磁場為什么有這么大能耐呢?原來,太陽也是一個大磁體,但不同于地球磁場的是,太陽兩級處的南北磁極每11年左右就要反轉一次,具有周期性。 而太陽磁場是在太陽內部輻射層和對流層之間的薄區(qū)域里產生的,它們穿過太陽表面而爆發(fā),產生種種太陽活動現(xiàn)象。例如,太陽黑子就是太陽磁場穿過被稱為光球的太陽表面造成的。太陽黑子數(shù)在每11年里由少量到很多,呈波浪式變化,形成我們剛才提到的黑子分布“蝴蝶圖”。太陽的磁場在黑子出現(xiàn)最多的時候發(fā)生反轉,這個時候太陽活動非常劇烈,會頻繁發(fā)生太陽耀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爆炸現(xiàn)象,大爆炸產生的能量極大。這些太陽活動對地球附近的空間環(huán)境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航天、通信、供電等部門的正常運轉構成威脅。
盡管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知道磁場在太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什么太陽會有11年的活動周期?什么樣的磁場結構和變化導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它們又是如何影響空間環(huán)境的……這些仍然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未解之謎。目前,科學家們已經(jīng)發(fā)射了許多顆空間探測衛(wèi)星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蝴蝶的冷知識
蝴蝶 (Butterfly)
昆蟲的一種。蝴蝶、蛾和弄蝶都被歸類為鱗翅目?,F(xiàn)今世界上有數(shù)以千計的物種都歸在這類下。它們從白堊紀起隨著作為食物的顯花植物而演進,并為之授粉。它們是昆蟲演進中最后一類生物。
鱗翅目的錘角亞目,俗名蝴蝶。也作“胡蝶”。舊時以為蝶的總稱,今動物學以為蝶的一種。
蝶,通稱為“蝴蝶”,全世界大約有14000余種,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亞馬遜河流域品種最多,在世界橙尖粉蝶(Anthocharis cardamines)其他地區(qū)除了南北極寒冷地帶以外,都有分布,在亞洲,臺灣也以蝴蝶品種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鮮艷,翅膀和身體有各種花斑,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最大的蝴蝶展翅可達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大型蝴蝶非常引人注意,專門有人收集各種蝴蝶標本,在美洲“觀蝶”遷徙和“觀鳥”一樣,成為一種活動,吸引許多人參加。有許多種類的蝴蝶是農業(yè)和果木的主要害蟲。
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4個科14,000種昆蟲的總稱。與蛾和弄蝶構成鱗翅目(Lepidoptera)。幾乎分布于全世界。
與蛾相似之點是在翅、體和足上均覆以一觸即落的塵狀鱗片。與蛾相異之處是蝴蝶白天活動、色澤鮮艷或圖紋醒目。兩者最顯著的區(qū)別大概是蝶的觸角呈棒狀,休止時翅折疊與背垂直。這種鱗翅類的生活周期分為4個階段:卵、幼蟲(毛蟲)、蛹和成蟲。多數(shù)蝴蝶的幼蟲和成蟲以植物食,通常只吃特定種類植物的特定部位。
這4個蝴蝶科是:粉蝶科(Pieridae),如白粉蝶或黃蝶,以群集遷飛著名;鳳蝶科(Papilionidae),如鳳蝶和絹蝶(絹蝶有時被單畫為絹蝶科〔Parnassiidae〕);灰蝶科(Lycaenidae),包括藍灰蝶、銅色蝶、燕灰蝶、灰蝶和蜆蝶(蜆蝶多見于熱帶美洲,有時被歸為蜆蝶科〔Riodinidae〕);蛺蝶科(Nymphalidae),是毛刷足蝴蝶。蛺蝶科是最大且種類最多的一科,有些專家再把它細分為幾科。這種毛刷足蝴蝶包括一些普通的蝶類,如海軍上將蛺蝶、蛺蝶、王蝶、斑蝶和赤蛺蝶。
觸角端部加粗,翅Palaechrysophanus hippothoe,一種蝴蝶。寬大,停歇時翅豎立于背上。蝶類觸角為棒形,觸角端部各節(jié)粗壯,成棒錘狀。體和翅被扁平的鱗狀毛。腹部瘦長。蝶類白天活動。在鱗翅目158科中,蝶類有18科。蝶類成蟲取食花粉;有的幼蟲為植食性,為害林木與莊稼。有的幼蟲吃蚜蟲,是益蟲。蝶類翅色絢麗多彩,人們往往作為觀賞昆蟲。 蝶與蛾的不同 蝶類的特征:1.多數(shù)蝶類翅膀正面的鱗粉色澤亮麗,翅表面不被毛絨.少數(shù)蛺蝶科的蝶類后翅根部被有較明顯的毛絨. 2.多數(shù)蝶類有頂端膨大的棒狀觸角 3.蝶類四翅合攏豎立于背上休息的方式 4.蝶類軀干上被毛稀疏(需與蛾類比較) 5.蝶類與蛾類區(qū)分的最本質區(qū)別就是蝶類腹面可見的后翅根部呈弧形.有助于飛行的速度提升,是因為蝶類在白天活動普遍飛行速度快于蛾類. 蛾類的特征:1.大多數(shù)蛾類在夜間活動,色彩較暗淡。 2.多數(shù)蛾類觸角頂端呈針尖樣彎曲或整個觸角呈羽毛狀,少數(shù)蝶類(燕蛾科)由于白天活動所以觸角與蝶類相似. 3.蛾類多數(shù)都是將四翅平鋪休息 4.蛾類軀干部被毛一般都很濃密,就像天蛾科的蛾類飛行期間很容易與蜂鳥混為一談 5.蛾類與蝶類的本質去邊就是腹面后翅根部是平滑的,弧度很小,這跟蛾類在夜間飛行速度慢有關. 它們的相同點: 很容易把蛾看成蝴蝶 不同點: 蝴蝶的觸角只有兩種形狀: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角 蛾的觸角有各種個樣的,這也是它們最大的不同點 [編輯本段]【發(fā)育過程】 蝴蝶一生發(fā)育要經(jīng)過完全變態(tài),即要經(jīng)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 卵 蝴蝶的卵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有蠟質殼,防止水分蒸發(fā),一端有細孔,是精子進入的通路。不同品種的蝴蝶,其卵的大小差別很大。蝴蝶一般將卵產于幼蟲喜食的植物葉面上,為幼蟲準備好食物。 幼蟲 幼蟲孵化出后,主要就是進食,要吃掉大量植物葉子,幼蟲的形狀多樣,有肉蟲,也有毛蟲。蝴蝶危害農業(yè)主要在幼蟲階段。隨著幼蟲生長,一般要經(jīng)過幾次蛻皮。 蛹 幼蟲成熟后要變成蛹,蝴蝶的蛹不吐絲作繭,幼蟲一般在植物葉子背面隱蔽的地方,用幾條絲將自己固定住,然后會逐漸變硬,成為一個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