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放鞭炮具有什么寓意嗎? 春節(jié)放鞭炮的起源
節(jié)日知識 由土鳳凰供稿春節(jié)放鞭炮是中國長久以來的民族傳統(tǒng)習俗,然而春節(jié)放鞭炮的最早起源是什么時候?春節(jié)放鞭炮的傳說及寓意都有哪些呢?下面快點來了解看看吧!
春節(jié)放鞭炮的起源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xiàn),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nèi)燃燒,產(chǎn)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guān)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yōu)》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京師人煙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shù)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nèi)分兩層安放火藥,下層火藥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藥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chǔ)上,又研制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yōu)?ldquo;閃光雷”——一長紙筒,內(nèi)裝若干藥彈,點燃后依次射出藥彈,凌空爆炸,并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jié)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藥,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 “節(jié)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xiàn)響聲節(jié)奏。南方城鎮(zhèn)流行用彩紙裹藥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藥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藥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春節(jié)放鞭炮的傳說
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qū)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jù)《神異經(jīng)》說,古時候,人們途經(jīng)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獸,經(jīng)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
人們?yōu)榱四戢F,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qū)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qū)逐“山魈”。山魈,據(jù)說是古時深山里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后,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xiàn)代,人們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jié)放鞭炮,借以歡慶節(jié)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兒童網(wǎng)www.inspiredelm.com)
放鞭炮的寓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其生產(chǎn)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漢族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節(jié)慶娛樂都以放爆竹來慶祝,流行于全國各地。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jié)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糧食入倉、考取功名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fā)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jié)果驅(qū)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xiàn),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nèi)燃燒,產(chǎn)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guān)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yōu)》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明清時變成了漢族民間的娛樂活動之一。
春節(jié)放鞭炮注意事項
鞭炮聲聲辭舊歲,放鞭炮應(yīng)該是春節(jié)期間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活動,但是每年的春節(jié)因為放鞭炮而導(dǎo)致眼部、手部炸傷的新聞都不會少見。因此,小編在此提醒各位讀者,在給自己的小孩放鞭炮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護眼的措施。
由于眼睛非常柔軟,強烈的爆炸沖擊常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所以,為預(yù)防眼睛被鞭炮炸傷,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放鞭炮時佩戴一副眼鏡。但需要注意的是,佩戴的這副眼鏡一定不能夠是玻璃鏡片的,因為一旦鏡片被炸裂,對眼睛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樹脂鏡片是放鞭炮時佩戴眼鏡鏡片的最好選擇,因為這種鏡片即使被炸破裂也不會劃傷眼睛。
一旦眼睛被鞭炮炸傷,來到醫(yī)院之前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做任何處理。與其他外傷不同的是,任何按、壓、揉、碰的行為都會對炸傷的眼睛造成進一步損害,即便是用清水沖洗,家用消毒液涂抹,都會增加感染的危險。
此時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是盡快就近去醫(yī)院請醫(yī)生進行處理。如果眼睛未受到明顯傷害,沒有出現(xiàn)疼痛、流淚、異物感等癥狀,則將眼周圍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