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簡介 歷史故事
歷史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毛岸青(1923年11月2日-2007年3月23日)又名毛永壽、毛遠義,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毛澤東與其第一任妻子楊開慧的次子;毛岸青之兄毛岸英1950年11月下旬在朝鮮作戰(zhàn)犧牲后,及后他是唯一在世的毛澤東兒子。1937年由康生帶往莫斯科,改中文名叫岸青。1947年加入共產黨。1949年7月抵北京掛階中校,在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澤東撮合毛岸青與邵華,1970年誕下一子毛新宇。毛岸青晚年居于北戴河總參療養(yǎng)院,2007年3月23日凌晨毛岸青因心臟病于在北京301醫(yī)院逝世。
生平簡歷
192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漢族,是毛澤東與其第一任妻子楊開慧的次子。
1927年何鍵在湖南開始清黨,楊開慧帶著3個兒子到板倉鄉(xiāng)下躲避。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何鍵捕殺后,毛岸英與毛岸青兄弟被保釋出獄。后來被送往上海的地下黨開辦的大同幼稚園。
1932年寄養(yǎng)在牧師董健吾(其實是地下黨員)家中,后因為地下黨員離開上海,被送往一個女人家寄養(yǎng),因為生爐子不著,被女主人用鐵釬打傷后腦。
1933年中共中央遷往江西瑞金后,經濟資助中斷,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頭。
1936年,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毛岸英、毛岸青被張學良部下李杜帶到巴黎,后來再被中共黨組織送到蘇聯(lián)學習,進入莫尼諾第二國際兒童院。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中,毛岸英主動要求參軍上前線,毛岸青積極參加挖戰(zhàn)壕、運傷員等支前活動。在蘇聯(lián)留學期間,曾用名楊永壽。
1947年,毛岸青回國,在大連養(yǎng)病。后來由李富春、蔡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遵照父愿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土地改革試點,時間長達8個月。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著作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出版了10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并發(fā)表了十幾篇文章。
1960年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結婚。
1967年江青到北京大學萬人大會演說,聲淚俱下控訴邵華“主動送上門”勾引毛岸青,當時邵華就在臺下。
1970年1月17日育有一子毛新宇,時年已經47歲了。
2007年3月23日凌晨4:18在北京301醫(yī)院逝世,享年84歲(準確說為83歲4個月)。
生活境況
1947年,毛岸青回國,由李富春、蔡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遵照父愿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土改試點。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著作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翻譯出版了10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
長期以來,毛岸青和夫人邵華懷著對父親毛澤東的深厚感情和對事業(yè)的忠誠,先后共同主編了紀念文集《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大型紀實文學叢書《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參與策劃攝制了《楊開慧》等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在各種刊物上發(fā)表了幾十篇紀念文章。
岸青和邵華有個兒子叫毛新宇,小名毛毛,在北京一所中學住讀。他喜歡歷史,是班上的歷史課代表。雖然只有這一個孩子,但邵華對他要求很嚴格,有時作業(yè)沒做完,邵華就不讓他吃飯,岸青卻很溺愛兒子,常站出來袒護地說:“沒聽說不吃飯就能做出作業(yè)來的。”有一次岸青實在沒法救兒子了,就跑過去說:“我來幫你做!”兩人趴在了一塊,邵華又好笑又心痛丈夫,只得讓步了。
晚年的毛岸青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祖國統(tǒng)一,擁護改革開放,熱心支持老少邊窮地區(qū)建設,多次和夫人邵華、兒子毛新宇重走長征路,到革命老區(qū)、到工廠、到農村調研,并以多種形式幫助失學兒童,支持創(chuàng)辦了多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毛岸青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堅持讀書、作詞、譜曲。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頑強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他會說一口地道的俄語。在蘇聯(lián)長期的學習和回國后的工作使他養(yǎng)成了用俄語思維問題的習慣。與人交談時,找不到詞就冒出一句俄語來,弄得對方不知所措。這次在京山游覽空山洞,縣里請他題字,他用流利的俄文寫下了“我熱愛京山人民。”然后用中文簽了自己的名字。
岸青平時在家休息,翻譯就成了他的一種消遣,他常翻譯點小東西,由劉松林(摘者注:劉是岸英的夫人,岸青的嫂子)負責找資料。不僅如此,他在音樂上也頗有造詣,會作曲,常在家編編曲子,如果出去聽一次音樂會,回家他就能在鋼琴上把主旋律彈下來。他在家喜歡下象棋,中國象棋他有時下不過妻子邵華,但國際象棋,他在家里所向披靡,誰也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