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出自哪里? 成語故事
歷史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嗟來之食出自我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禮記》這部書當(dāng)中的檀弓下篇,文章中的原句為“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這句話的白話意思是,我就是唯獨不愿意吃他人隨意施舍的的食物,所以才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是,我國周朝時期,齊國這個國家有一年遭遇了非常嚴(yán)重的饑荒,許多農(nóng)民、百姓流離失所,饑不果腹,但是有錢的財主們,家里依舊富得流油。有一個叫做黔敖的財主,看著路上的饑民餓的東倒西歪,于是就擺了一些窩頭在路旁,施舍給過往的饑民。每施舍一個人,他便擺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樣子,還嘲諷這些饑民是乞丐。
這時候,有一個渾身臟亂不堪,身形瘦骨嶙峋的饑民走了過來,他走路的樣子搖搖晃晃,身形十分不穩(wěn),一看就是很多天都沒有吃東西了,他一邊走還一邊用袖子遮掩著自己的臉面。黔敖看著他這個樣子特意拿了兩個窩頭和一碗湯遞給他,還邊發(fā)出,“嗟”這樣不耐煩且高高在上的語氣。那個饑民聽到之后,立馬瞪著黔敖說自己就是不愿吃嗟來之食,才落得這個樣子。
上一篇:寶葫蘆的秘密主人公是誰?
下一篇:夏思思抗疫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