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染病防治基礎知識有哪些? 疾病預防
安全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傳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機體后所產生的有傳染性的疾病,一般來說凡具有病原體且具有傳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稱為傳染病,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傳染病是指法定管理傳染病的病種(此為狹義的傳染病)。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染病防治基礎知識有哪些,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傳染病防治基本知識
名詞解釋
傳染?。簜魅静∈怯筛鞣N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的統(tǒng)稱。
病原體:“病”是“致病”的意思;“原”是“原因”的意思;“病原體”就是造成疾病的生物體。包括各類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真菌、螺旋體等及寄生蟲等。
傳染源:是指體內帶有病原體,并不斷向體外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
宿主:指在自然條件下被病原體寄生的人或其他動物。
也就是說這些人或動物身體里已經帶有病原體。
病原攜帶者:指受病原體感染后無臨床癥狀與體征,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
易感人群:指對某種傳染病病原體缺乏免疫力、易被感染的人群。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另一易感機體所經過的途徑。一種傳染病可通過一種或多種途徑傳播。傳播途徑通常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接觸、母嬰、蟲媒傳播等。
病毒:是最常見的致病微生物。特征是非細胞結構,只能在活細胞內以復制的方式增殖。病毒體微小,以納米(nm)作為測量的單位。
細菌:是具有細胞壁的單細胞微生物,形體微小,以微米(μm)作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無成形的細胞核,只有原始的核質(染色體),具有相對恒定的形態(tài)結構。
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鹤匀灰咴吹厥侵改承﹤魅静〉牟≡w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保存并造成動物間流行的地區(qū)。而由此產生的傳染病即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
感染:是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確切地說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體,引起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反應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病理過程。
免疫力:指宿主機體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產生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抵抗力。
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種,將其接種到人體內,可使機體產生對某種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人群中普遍接種后某種疫苗后能夠預防該傳染病的發(fā)生與流行。不宜接種疫苗的人包括對雞蛋過敏者;嚴重過敏體質者;格林巴利綜合癥病人;懷孕3個月內的婦女;正患急性傳染病病人;處于慢性病發(fā)作期的病人;正在發(fā)熱的病人;6個月以下的嬰兒。
計劃免疫: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使用疫苗對特定人群進行預防接種,達到預防、控制和消除相應傳染病的目的。我國計劃免疫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兒童基礎免疫。
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間內因某病而死亡的病人數占患該病的全部病人數的比例。
人獸(畜)共患疾病:“人畜共患病”是一種傳統(tǒng)的提法,是指人類與人類飼養(yǎng)的畜禽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如結核病、布魯菌病、狂犬病等。但是上世紀70 年代以來,全球范圍新出現(xiàn)傳染病和重新出現(xiàn)傳染病達到60 多種,其中半數以上是人獸共患病,即不僅僅是人類與其飼養(yǎng)的畜禽之間存在共患疾病,而且與野生脊椎動物之間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猛惡程度上甚于前者。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將“人畜共患病”這一概念擴大為“人獸共患病”,即:人類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感染與傳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醫(yī)學界已不再使用。
“氣溶膠”: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tài)粒子或液態(tài)小滴物質的統(tǒng)稱,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是天然的或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大氣氣溶膠。微生物以單獨(單細胞)懸浮狀態(tài)、與干燥固體顆粒(塵埃)、液體微粒(液體小滴)相連接在空氣中懸浮形成生物氣溶膠,又稱微生物氣溶膠。微生物氣溶膠中的粒子種類非常多,包括病毒、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微生物氣溶膠的危害程度取決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濃度、粒子大小以及局部環(huán)境內部的氣候條件。微生物氣溶膠可以通過黏膜、皮膚損傷、消化道及呼吸道侵入機體,但主要是通過呼吸道感染機體。一些氣載病原微生物能夠通過空氣傳播很遠的距離,造成傳染病的流行。
不同傳播途徑與疾病
呼吸道傳播: 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當病人大聲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病原可隨氣流經口、鼻噴出至傳染源周圍一定范圍的空氣中,其他易感者吸入后可以致病。這個過程稱之為呼吸道傳播。但是,呼吸道傳染病除了經呼吸道吸入感染外,還可因病原體附著在物體表面通過手的接觸、再接觸人的黏膜而感染,如接觸病原體后不洗手去揉眼眼睛、摳鼻子等也可感染呼吸道傳染病??諝鈧鞑ズ惋w沫傳播統(tǒng)稱為呼吸道傳播。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傳播(糞口傳播):多見于經濟不發(fā)達、衛(wèi)生環(huán)境較差的農村地區(qū)。那些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的物質直接排放于環(huán)境中污染飲水和食物,造成傳播?;蛘呤直晃廴竞笥纸佑|口、鼻、餐具等造成傳播。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甲型肝炎、細菌性痢疾、蛔蟲病等。
接觸傳播:病原通過人體的直接碰觸而傳播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播。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造成傳播外,也可以通過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貼身衣物等造成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某些呼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膚傳染病等均可經此途徑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傳播中起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由真菌感染的“香港腳”、細菌感染的膿包癥、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也是通過接觸傳播。
性傳播:通過性接觸造成疾病的傳播,如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疾病都可以通過性接觸途徑傳播。
垂直傳播:垂直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母體傳給胎兒的過程。從廣義來看,可分為下列幾種:經胎盤傳播,如風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等可經胎盤血液使胎兒遭受感染;分娩過程引起傳播,如淋球菌、皰疹病毒等嚴重污染產道接觸胎兒的皮膚、粘膜、呼吸道、腸道而感染;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經孕婦陰道通過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經母乳喂養(yǎng)傳播,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除都能夠從妊娠期間傳播給胎兒、在分娩過程中感染新生兒外,還可在哺乳時通過乳汁分泌感染孩子。
血液傳播:病原體通過血液或血制品傳播到健康人體的過程即是血液傳播。如共用注射器靜脈注射毒品、輸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注射器、輸血器、內窺鏡等進行侵入人體的操作等均可造成血液傳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都能通過血液傳播。
蟲媒傳播:吸血昆蟲叮咬病人或有病的動物時把病原體(病毒、病菌、病蟲等)吸到自己身體里,再叮咬健康人,這樣又將病原體帶到健康人人體內,引起健康人發(fā)生傳染病的過程稱為蟲媒傳播。以蚊子為傳播媒體的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登革熱;以虱為傳播媒介的流行性斑疹傷寒;以蚤為傳播媒介的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以蜱為傳播媒介的萊姆病、森林腦炎;以白蛉為傳播媒介的黑熱病等都是蟲媒傳染病。
常見傳染病基本知識
(一)傳染病基本知識 病原體侵入機體,削弱機體防御機能,破壞機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引起 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過程,稱為傳染,表現(xiàn)有臨床癥狀者為傳染病。 傳染病的四種傳播方式:
1、水與食物傳播。病原體借糞便排出體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 傷寒、霍亂、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2、空氣飛沫傳播。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腦、猩紅熱、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過此方式傳播。
3、動物蟲媒傳播。病原體在動物、昆蟲體內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過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體最 終進入易感者體內。如老鼠、狗、牛、馬等動物和蚊、蚤、蟬、蠅等昆蟲為重要傳播媒介。
4、密切接觸傳播。經手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通過直接與間接接觸兩種傳播方式。如血吸蟲病, 鉤端螺旋體病為直接接觸疫水而傳染。多種腸道傳染病通過污染的手間接傳播傳染。此外,還有經土壤、 胎盤傳染等。
(二)常見傳染病的防治
1、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用流動的水勤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生熟食物要分開放置和儲存, 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或不潔的食物,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水產品等。
2、配合衛(wèi)生防疫部門對病人使用過的餐具、接觸過的生活物品等進行消毒,被病人吐瀉物污染的物品 最好進行消毒或焚燒處理。
3、發(fā)生疫情時,要服從當地政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揮和指導,如劃立疫點和疫區(qū),應避免進入 疫區(qū),對涉及到的動物盡快科學處置,達到無害化處理。
4、發(fā)現(xiàn)疑似病例疫情時,應及時主動送往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或處理,并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接 觸過傳染病人者應配合疾病預防控制部門的工作,接受觀察、檢查或隔離等措施。
(三)手足口病基本知識
1、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fā)傳染病,又叫發(fā)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膚皰疹和口腔黏膜潰蕩為主要 臨床特征,大多數癥狀輕微,可以自愈或者通過對癥治療痊愈。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為學齡前兒童,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并發(fā)腦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 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 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嚷噴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而感染。
3、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要注意居室通風,勤曬衣被。流行期 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4、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應該及時就診,并采取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 品用 50攝氏度以上的熱水浸泡 30分鐘或者煮沸 3分鐘;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對孩子的痰、 唾液和糞便、 擦拭用紙等最好用消毒劑消毒后, 再丟棄。
疾病預防基本常識
1、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的方針和原則是?
答: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傳染病分為那幾類,各包括幾種傳染病?
答:分為甲、乙、丙三大類共37種傳染病,其中甲類2種,乙類25種,丙類10種。
3、甲類傳染病是包括哪些疾病,乙類傳染病必須采取甲類傳染病管理的有哪幾種?
答:甲類傳染病有鼠疫、霍亂兩種;乙類傳染病必須采取甲類傳染病管理的有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肺炭疽。
4、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傳染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人不得從事哪些易使傳染病擴散的工作?
答:主要有以下幾類:
(1)食品衛(wèi)生經營中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飲用水的生產、管理、供應等工作;
(3)在公共場所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4)托幼機構的保育、教育等工作;
(5)美容、整容等工作;
(6)直接從事化妝品生產的工作;
(7)其他與人群接觸密切的工作。
5、什么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答: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為危害人民健康、傳染性強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目前在國內外部分地區(qū)有病例發(fā)生。世界衛(wèi)主組織(WHO)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該病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接觸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醫(yī)護人員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6、什么是禽流感?
答:禽流感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綜合癥,雞等家禽和野雞都能感染,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軍覆沒”。
7、乙肝“大三陽”是指哪三種抗原、抗體陽性?乙肝“小三陽”是指哪三種抗原、抗體陽性?
答:“大三陽”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陽性,“小三陽”是指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陽性。
8、乙肝肝炎的有哪些臨床表現(xiàn)?
答: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及排便改變,部分病例有低熱、黃疸,約有半數患者起病隱匿,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
9、《食品衛(wèi)生法》規(guī)定不得參加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疾病是哪幾種?
答: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等。
10、乙型肝炎如何預防?
答:(1)除非必要,盡量不要接受輸血及血液制品,并避免與患者共同使用牙刷、刮胡刀、剃刀等是最簡單的預防方法。
(2)避免在消毒衛(wèi)生不佳的地方接受針灸、打針、刺青或穿耳洞等。
(3)接種乙肝疫苗。
(4)乙肝病人或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母親生下的嬰兒應立即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11、目前國家計劃免疫免費接種的是哪幾種疫苗?
答: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lián)合疫苗、乙肝疫苗。
12、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哪三種疾病列為世界范圍內應重點防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答:這三種疾病是心血管病、癌癥、齲齒。
13、血吸蟲如何預防?
答:在血吸蟲病疫區(qū),應盡量避免接觸疫水,接觸疫水后應及時預防性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