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體小常識_小學生身體健康知識 人體知識
人體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小學生運動健康小知識
小學生生長發(fā)育較快,而他們的身體又很稚嫩,骨骼、肌肉、內臟等器官均較脆弱,所以絕不能忽視養(yǎng)護。小學體育教學的內容必須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fā)展,有效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一、選擇合適的場地
目前,條件一般的學校體育場地大多是水泥的,如籃球場、排球場等。其實,水泥、柏油鋪設的操場質地堅硬、彈性極差,長期在這種場地進行跑、跳等體育鍛煉,不僅極易發(fā)生外傷,而且會對人體造成慢性損傷。所以有條件的學校盡量設置塑膠場地。這種場地能保護學生不易受傷,沒有條件的學校則盡量保持土質場地與沙場地。
二、保證器材安全
器材的選擇對于學生安全非常重要,學校要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努力爭取逐步配齊,條件所限一時配不齊的,可以發(fā)動師生自制器材,但一定要考慮到衛(wèi)生和安全因素。要做到不合格的器材不用,壞器材不能湊合使用。
三、課堂注意事項
1.合理選擇運動負荷。體育教學自身的特點決定其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特征,以室外為主要場所,在動態(tài)之中進行,因此增加了組織教學的難度。倘若學生使用器械不當或生理負荷過量,就容易發(fā)生傷害事故。
2.加強體育課安全意識。體育課要求學生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活動時的確存在不安全因素,有潛在的危險性,但只要注意養(yǎng)護教育,課堂組織嚴密,以正確科學的方法施教,加強養(yǎng)護措施,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3.安全先從教師做起。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養(yǎng)護意識應該滲透到備課、上課、課后小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不安全因素,并通過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不僅僅是寫好教案,而且要備教材、備學生、備場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術要領、動作結構、重點與難點、保護與幫助,要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如身體狀況、興趣愛好、紀律習慣、運動能力等等。
4.教學要嚴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知識、靈敏的技巧、嫻熟的技能,并采用科學的教法,使學生領會并掌握動作要領,明確技術規(guī)范,進行準確操練。教師還必須親自帶領或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和必要的專門性練習。
5.服裝不可忽視。對于體育課的著裝,教師必須有嚴格的要求,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不得穿皮鞋、涼鞋、塑料底鞋;不得攜帶鑰匙、小刀等利器。
預防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3~7月份是我區(qū)流感的高峰季節(jié)。臨床表現(xiàn)以上呼吸道癥狀較輕,而發(fā)熱與全身中毒癥狀較重為特點,常突起畏寒、發(fā)熱、明顯乏力、劇烈頭痛、全身酸痛。流感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通過呼吸、咳嗽、噴嚏等方式噴出飛沫,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而受感染;或通過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接觸傳播。
治療原則:及時到醫(yī)院就診;早期服抗流感病毒藥物;對癥治療、減輕癥狀;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
預防措施:
1.受到感染者,應注意休息,以免病情加重和誘發(fā)并發(fā)癥;發(fā)生在集體單位如學校、托幼兒園的流感病人,應暫停上班或上學直至痊愈;
2.加強室內的通風換氣,防止病菌滋生積聚;
3.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年老體弱人士;
4.接種流感病毒疫苗。
疫苗接種:接種流感病毒疫苗能有效減少接種者感染流感的機會或者減輕流感癥狀。
接種地點: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鎮(zhèn)(街道)衛(wèi)生院、閩南分院。
接種對象:6個月以上的人士均可接種,特別是50歲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體弱者;住養(yǎng)老院、福利院者及其護理人員;免疫力低下者(如長期服用激素、放療、化療的病人及艾滋病感染等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托幼機構兒童等重點人群。
遠離腸病毒傳染
梅雨季節(jié)是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2-5歲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亦較高。那么,什么是腸病毒?
腸病毐是一群病毐的總稱,因病毒的特性可耐酸,進入小腸繁殖之后從糞便排出,故稱之為腸病毒。
該病毒有68種,又可分為:小兒麻痹病毒(3種),A群克沙奇病毒(23種),B群克沙奇病毒(6種),新型腸病毒(4種,68型-71)Echovirus(32種)。在六十多型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痹病毒外,其余腸病毒可以說無特效藥可治療,且其傳染力相當強。
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
一、飛沫傳染
咽峽炎發(fā)病初期兩周,病毒集中在咽喉,咳嗽所散布的飛沫就有病毒存在。
二、糞口傳染
腸病毒生存力、繁殖力強,經(jīng)腸胃道排出長達2個月,如廁后、或是清理小朋友的糞便時,都要確實洗手,并妥善丟棄排泄物。
三、接觸傳染
污染的手接觸摸眼、口、鼻而受到感染,尤其以鼻黏膜、口腔最易感染,故小朋友不要有挖鼻孔、吃手指的行為。
如何預防腸病毒傳染?
其實注意個人及居家環(huán)境衛(wèi)生,就是遠離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下面對于日常預防醫(yī)生提了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勤洗手是遠離腸病毒第一步
手是病毒傳染最主要途徑,所以大家平常要勤洗手,并且要用肥皂洗手才算干凈。正確的洗手方式:干凈的水搭配傳統(tǒng)肥皂,仔細的“搓”洗,再用大量清水沖凈,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將病菌清除。
有些人喜歡用酒精洗手,認為酒精才能真正殺死細菌,其實腸病毒的結構,不容易被酒精所破壞,實際的防疫效果是沒有用傳統(tǒng)的肥皂洗手好的。且酒精不單無法對腸病毒構成威脅,反而容易傷害嬰、幼童細嫩的肌膚。
在這里我們還要提醒大人也要勤洗手,根據(jù)以往的腸病毒案例顯示,好多的患者,感染都是來自家人。由于大人或大孩子感染腸病毒癥狀通常不明顯,一半以上大人感染無癥狀,但接觸傳染家中嬰幼兒,則會造成明顯病情!所以大人或大孩子從外面返家,務必先更換干凈衣物,抹上肥皂正確洗手之后,才能摟抱、喂食、或與幼童玩耍,接觸家中嬰幼兒。
二、家里有小孩染上腸病毒要隔離
家中若有孩子出現(xiàn)昏睡、嘔吐、抽搐類似腸病毒癥狀時,父母親要提高警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孩童送醫(yī)就治,不宜延誤。
腸病毒重癥表現(xiàn)為:包括嚴重吞咽困難或拒食、持續(xù)高燒三天以上、嚴重嘔吐、呼吸喘或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病童退燒后仍嗜睡、感覺倦怠,或是出現(xiàn)類似手腳抽筋、肢體無力等癥狀都要留意。
家里有小孩染上腸病毒,為了安全起見,將其與其它小孩隔離以免相互傳染
三、兒童應禁止前往室內游戲區(qū)
充分的睡眠、良好的營養(yǎng)狀況及運動,可增強兒童的免疫力,遠離腸病毒威脅;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可保護新生兒及嬰兒免受腸病毒的感染。
同時當有腸病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帶小朋友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通風不良的室內游戲區(qū)、大賣場、百貨公司,更該避免。
四、要提醒孩童不要挖鼻孔,避免幼兒吸吮手指
1、腸病毒怕紫外線,所以可以帶小朋友親近大自然,曬曬太陽、或是在陽光下從事運動,但別忘記事先做好防曬工作。
2、病菌最容易從鼻黏膜進入,要告戒小朋友不可挖鼻孔。
3、夏天到公共場所游水、戲水,應前往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游泳池,下水之前先沖洗,游泳完后漱漱口。
4、天氣悶熱,忌吃未煮熟的食物,另外應盡量讓孩童吃新鮮食材,勿吃下保存不良的隔餐食物。
5、要禁止小朋友將手放入口中,吃飯前后、如廁后要徹底將手洗干凈;洗手之后也要記得不要再摸眼睛、嘴巴、鼻子等五官。
6、成人切忌與幼童共飲共食,勿以手、口喂養(yǎng)食物予幼童。
7、居家環(huán)境應定時清潔,清潔時可將一瓶蓋的漂白水放入2公升清水中稀釋,用來擦拭家具、清潔地版、擦拭小朋友常接觸的玩具或設施,預防病毒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