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相見不相識"中"兒童"含義的理解 《回鄉(xiāng)偶書》
高中生日記 由小雪供稿記得小時候學到《回鄉(xiāng)偶書》時,總覺得老師對"兒童"一詞的解讀不合意境,今天突然想起此句,心血來潮去網上搜索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人與我觀點相同,而且論述更細,現(xiàn)轉載如下:
---------------------------------------------------------------------------
午夜一點從睡夢中醒來后,便再也無法入睡。披衣起床,找來那本厚厚的《唐詩鑒賞辭典》翻了起來。賀知章那首熟悉的《回鄉(xiāng)偶書》映入了眼簾: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全詩反映了作者年輕時離家為官,白發(fā)蒼蒼時辭官回歸故里時的心情和感觸。辭典中的評析與學生時代學校所學一樣,沒有什么區(qū)別,均將“兒童”作為小孩子解釋。意為:年邁的作者回到家鄉(xiāng),遇上一群不知事的孩子,并不認識他,只是笑著把他當作客人,詢問來自何方。
放下辭典,我在想,這種解讀與全詩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內心活動似乎并不相稱。
首先,“相見不相識”通常用于以往很熟悉的人或者本應該相互認識的人相見時因種種原因并沒有互相認出對方,從而表達出一種遺憾或傷感的情懷。作者年老辭官回鄉(xiāng),與一群小孩子之間不存在“相見不相識”的情感聯(lián)系。
其次,作者年輕時離開家鄉(xiāng),赴異地為官,年老時回歸故,應當對所見所聞會有很多感觸?;貧w故里后,作者所見肯定很多,作為內心情感的表達,作者所選擇的描述對象應當是那些最能體現(xiàn)內心情感的部分。詩的前兩句,側重交代作者為官與回歸的歷程,借以說明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物是人非的內心感受。后兩句如果以“孩子”來解讀“兒童”,僅理解為一群孩子圍著陌生的作者并加以詢問,似乎脫離了全詩表達心境的需要。要知道,當年作者回鄉(xiāng)時已經80多歲了,家鄉(xiāng)的小孩子不認識他是件很普通而平常的事。
再次,從唐詩的文化背景分析來看,唐詩中用以表達小孩子的詞通常用“童”、“童子”,很少用“兒童”一詞。如王維《田園樂(其六)》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賈島《尋隱者不遇》中:“松下問童子,云師采藥去。”唐詩中除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使用了“兒童”一詞外,另一處使用該詞的是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但李白這首詩題中“兒童”的意思是指“兒女孩子”而并非泛指小孩子。詩的正文中還是使用了“童”來表達孩子的意思:“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最后,博主認為,從一般常識分析來看,一個久別家鄉(xiāng)回歸的人,最能打動其內心情感的東西除了物便是當年熟悉的而變化了的人。即所謂“物是人非”,則應是這個意思。故,吾以為,作者在詩的前兩句作了相關交代后,應當轉為描述和當年在家鄉(xiāng)時一起成長玩耍的伙伴相遇時的感觸。歷經幾十年的風雨,年輕的故友都已經年老的年老,離世的離世。那些本該相識相知的玩伴,見面后自然難以認出。從這個角度解讀,后兩句對于作者的內心傷感與情感描述則更為突出,全詩的意境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故,依博主之淺見,此處的“兒童”宜作為“兒時的玩伴”來理解似乎更為恰當。
博主并非文學中人,僅將個人理解潑墨于此,讓詩詞中人見笑。
原文鏈接:http://www.inspiredelm.com/riji/3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