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篇 讀后感
讀后感 由優(yōu)爾供稿《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一部小說。它講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家庭,放棄了一切去畫畫的故事,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歡迎大家來閱讀。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1
本書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死了。像梵高等死后成名的畫家一樣,他活著的時候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成為傳奇。在被當成墮落的無法理解的瘋子之前,他在倫敦擁有一個世俗認可的完滿家庭,是個“完全沒有藝術細胞、極其無聊”的銀行職員。在某一天他突然拋妻棄子,去了巴黎,成了別人口里忘恩的負心漢。當大家猜測這個平日里規(guī)規(guī)矩矩低調的人,是不是被什么狐貍精拐走,帶著這個疑團追隨作者的腳步,慢慢揭開思特里自我覺醒的半生。
思特里拋棄了原本安逸的家庭,住在巴黎最破舊最骯臟的街區(qū),挨餓受凍,縮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跟油墨色彩打交道,跟美撕咬纏綿,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別人看不懂也賣不出幾個便士、甚至他根本不打算用來換錢的“垃圾畫”。離開倫敦后的第一個沖突在于,思特里借助在一個畫家朋友家,讓別人的妻子愛上他并因為得不到他的愛自殺,拆散了一個家庭后毫無自責感。女人?安逸?他不需要的。
而最后一個沖突在于,為了找到心中的藝術田園,他離開巴黎去了馬賽,而后又輾轉到偏遠的小島塔希提,跟一個當?shù)氐呐⒔Y了婚生了子。難道在這個階段,他又需要家庭的安慰了嗎?并沒有,他說這個女人可以給他提供畫畫的材料,并且對他完全沒有所謂“需要承擔責任”的要求,最后他得了麻風病死去,病死的小屋四壁畫出了伊甸園的幻境,這讓之前不屑一顧的醫(yī)生發(fā)自肺腑夸他是個天才,而臨終遺愿他讓妻子一把火燒了這幅大作。熊熊大火燒毀了讓世人瞠目的藝術以及失明1年散發(fā)著腐臭味的思特里。他在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終于在這一次被洗白了,可憐的思特里被上帝收回天堂去了。
前半段作者在對思特里的觀察和相處中刻畫了一個極其刻薄無恥的男人,后半段作者從很多人的口中打聽思特里的晚年,逐漸改觀了自己當初的看法,作者本身也在自覺,這點也非常有趣。故事大概就說這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2
總算把這本書看完了。這是本雪球老板反復,反復推薦的書。
主人公史崔蘭是天才畫家---高更,后印象派天才(我對后印象派不太理解,我猜是以畫比喻某種訴求的意思吧,這樣的畫更有感情的傳遞?)
貫穿該書,我想到的形容詞就是:不顧一切
史崔蘭追求夢想---畫畫,離開妻兒,拒絕朋友幫助。
后來,固執(zhí)的搶了他的粉絲胖子的老婆(敲黑板,男人千萬不要胖,老婆都容易被人搶走,還有千萬不要輕易成為別人的粉絲),最后因為畫畫而身心疲憊,客死他鄉(xiāng)( 塔希提島),也談不上他鄉(xiāng),后期的史崔蘭(高更)已經(jīng)不顧一切,心中沒有任何東西,只有畫畫,只有想把內心的東西畫出來;
史崔蘭太太從愛史崔蘭,到不顧一切的恨他,后來因為發(fā)現(xiàn)他是天才,又對外界說自己對史崔蘭不顧一切的愛;
胖子伯樂對老婆布蘭奇的懦弱,對史崔蘭(高更)的不顧一切的放縱,背后映射的是愛,崇拜;
胖子老婆布蘭奇本來過著無望的,機械的人生,由于畫家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的不顧一切迷戀,被甩后,自殺的決絕。
看完,回味......
每個人都努力的用著自己的方式活著,而這些方式相互磨合在一起有時候會起到很大的沖突。這個過程其實誰都沒有錯。
明白了這個,也就明白人與人交流,沖突是常態(tài),和平相處才是稀缺的。
如果要更多的和平相處,能做的就是多站在對方角度思考一下。
如同它的宣傳語一樣,上帝的磨盤磨得很慢,卻磨得很細。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3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jīng)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并不出眾,作為證券經(jīng)紀人,雖然他掙錢養(yǎng)家,但因為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后迷戀上繪畫,并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后來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后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后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并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chǎn)生愧疚之意,表現(xiàn)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后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后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為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通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為神靈發(fā)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里裝置了對繪畫的癡迷和獨到見解,至于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里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盡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chǎn)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fā)現(xiàn)了她,并同她結婚?;楹蟾前哑拮优踉谑中?,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愿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wěn)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并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為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y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著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盡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lián)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qū)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說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huán)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xiāng)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游異鄉(xiāng),尋找一處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于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隨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后,說一下這個書名,盡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xiàn)實的說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脫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4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大學讀書時校園圖書館里一個不起眼的書架上,一眼望去那平淡樸實的題目在初次相見的那一刻其實并未勾起我閱讀的興趣來,“月亮”與“六便士”簡單的排列組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書中資料無非就是兩物之間簡單比較的錯覺。直至20__年運營總部十大好書評選的舞臺上,我才再一次見到了它的身影,而這次舞臺上簡單描述的百字簡介在那一刻瞬間抓住了我的眼球,讓我下定決心將其加入到自己的必讀書單里。輾轉至今,最后有空利用了周末的空余時間通讀全書,真正了解到了題目中兩物間非凡的象征好處以及其描述廣闊的生命維度,震撼心靈,發(fā)人深省。
記得文中有這么一句經(jīng)典的話語: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而那里的“他”,指的便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男主人公,一個貫穿整本小說的靈魂人物。全書描述了主人公在四十七歲時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他原本作為證券經(jīng)紀人的安定生活,選取了繪畫,選取了去追求自己對美的渴望,而他的生活也從許多人都羨慕的小康生活直接過渡到窮困潦倒、風餐露宿。最后去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自己的畫筆譜寫出絢爛璀璨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到自己追尋的畫布中去,并在他去逝之后,作品被世人所贊頌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十分真實,書中人物原型來自于法國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羅·高更,文中人物刻畫細膩且引人入勝,雖然文中人物與高更的生平和人格不盡真實,但擅于將戲劇性推向極致的作者毛姆卻用他獨特的文筆塑造了一個更具批判意識的人物,并最終以杜撰超越了事實。在他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在俗世的標準里是一個不負職責的混蛋,他拋妻棄子,過著為人所不恥的流浪者生活。他不懂得感恩,對救治自己的人時常惡言相對,他不愛惜生命,對自己的生命揮霍無度,作者試圖塑造出一個驚世駭俗的主角,他蔑視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綱常倫理,選取忠于自身對美的沖動與渴求,他放縱人作為生物所具有的動物性特質,摒棄了人類身為群聚生物的社會屬性,這種力量太過于強大,以至于沖破了家庭人倫、社會束縛,也突破了個人對于生活的最低需求。同時,在書中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于社會制度的深入思考,我們許多人從出生就走在了一條被選取好的路上,而這樣約定俗成的行走是否適合每一個人,無論這人天性是喜歡繪畫、熱愛自由,還是莫名的離經(jīng)叛道,追求小眾的事物,令人所不解。看完這本小說難免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約定俗成到底是一種快樂,一種逃避,抑或一種枷鎖?
在文中,思特里克蘭德的有句話印證了一個至今不曾改變的道理: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有人認為放棄安定生活尋求漂泊是種愚蠢的決定,但我想這取決于你對生活賦予了什么好處,取決于你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取決于你對自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有的人認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式就是追求至高無上的榮耀與權力,而有的人則認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才是生活的本質與歸宿;有人的享受驕奢淫欲的快感,有的人則迷戀粗茶淡飯的閑適;有的人嗜賭如命拋妻棄子,有的人則寄情山水流連忘返……這所有的追求與迷戀,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優(yōu)劣之分?恐怕這才是最大的偏見。世間太多的觀念對事物的本身劃分了對與錯,人之所以有著凌駕于萬物之上的聰穎其本質的區(qū)別就是我們擁有鑒別是是非非的潛力,但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是需要自己作答的命題,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著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應當由自己決定,并對自己負責。
《月亮和六便士》全書雖然在表面上講述了一名狂熱的藝術家耗盡生命之火照亮熱情與夢想的一生,但在我看來,作者毛姆并不是在贊美藝術光輝的偉大,更不是在慫恿人們都去摒棄世俗生活去追尋心目中那崇高的月亮,而是在隱晦的想我們訴說,每個人都就應擁有和選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權力,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還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就應是能照亮你內心的追尋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本書值得所有人通讀與深思。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5
他在生活中總是痛苦地和各種各樣的困難做斗爭,但我也明白大多數(shù)在世人看來很可怕的事情,他根本是不在乎的。斯特里克蘭和大部分英國人不同,他絲毫不講究享受,他從不為經(jīng)年累月寄身于破落的房間里而煩惱,他不需要周圍擁有許多漂亮的玩意兒。我想他肯定注意不到我最初去找他時那個房間里的墻紙是多么的骯臟。他不想要坐在舒服的扶手椅里,他確實覺得坐在堅硬的餐椅上更為舒服。他吃東西的胃口很好,但不在意吃的是什么;對他來說那無非是食物,都是為了緩解饑餓的痛苦才吞下去的;在沒有食物的時候,他似乎也能忍饑挨餓。我聽他說曾經(jīng)有六個月他每天就靠一片面包和一瓶牛奶度日。他的言談舉止俗不可耐,但又毫不追求各種聲色犬馬的東西。他并不將身無長物視為艱難困苦。他這種完全追求精神愉悅的生活方式真叫人難以忘懷。
從倫敦隨身帶來的少量錢財耗盡之后,他并沒有垂頭喪氣。他沒有賣過畫,我想他其實也不想賣,他著手尋找某些能賺點錢的活計。他用故作幽默的口氣對我說,他曾經(jīng)給那些想要領略巴黎夜生活的倫敦人當過導游。這份職業(yè)很對他那冷嘲熱諷的脾氣,再說他對這座城市幾個聲名狼藉的街區(qū)也是了如指掌。他跟我說他會接連好幾個小時在馬德萊娜大道[插圖]上走來走去,希望遇到英國來的游客,最好是喝得酩酊大醉的那種,那些人渴望能見識各種違法亂紀的勾當。走運的時候他能賺到不少錢,但他那身破爛的衣著最終嚇壞了觀光客,他再也找不到敢于冒險將自己托付給他的人。然后他機緣巧合找了份翻譯專利藥品廣告的差事,幫助那些藥品在英國的醫(yī)療行業(yè)打開知名度。某次罷工期間,他甚至還當了粉刷房子的工人。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6
今天是閱讀《月亮和六便士》第三天,原計劃一天閱讀100頁。第一天之后,隨著“我”的敘述層層推進,我的閱讀進入佳境,不知不覺,現(xiàn)在已經(jīng)讀完477頁。
正好從第18章到今天的第44章,告一段落,寫了“我”客居在巴黎的所見所聞。
斯特羅夫,一個平庸畫家,畫畫平常,長相平常,心地極度善良。娶未婚懷孕幾個月陷入窘境的布蘭琪為妻,有善良的成分;布蘭琪出軌后幾個月,如果回歸家庭,他依然愿意和好如初,依然有善良的成分。救助病危至命懸一線的斯特里克蘭,并且接到家里護理使其康復 ,這是實實在在的善良。后來自己的妻子出軌,和斯特里克蘭一起過日子幾個月,結局自殺悲慘死去。他悲痛欲絕,準備回家鄉(xiāng)度日,臨走卻去邀請斯特里克蘭同行,善良仁慈到無極限。
布蘭琪,一個悲劇人物。未婚先孕,悔不當初。無可奈何嫁給斯特羅夫,如果安心過日子,倒是好事。出軌斯特里克蘭,離開自己的丈夫,是決絕的。幾個月后,被斯特里克蘭拋棄,她選擇自殺,是決絕的。其實,生命是最寶貴的!被拋棄,自尊心作祟,也可以不回去。自己努力工作,養(yǎng)活自己,照樣可以過好每一天!
斯特里克蘭,拋妻棄子,一走了之,也罷。始亂終棄,拋棄同居幾個月的布蘭琪,也罷。寧愿做凍僵的蛇,得到溫暖蘇醒了,對救助他的善良的農(nóng)夫一樣的斯特羅夫咬一口,讓恩人家破人亡也罷。在斯特里克蘭眼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事情,唯一的事情是他的夢想:畫畫!畫畫如同一輪明月高懸蒼穹,皎潔妖嬈!畫畫這個夢想在他的靈魂里左沖右突,魔力無限,如同旭日東升一樣,欲要噴薄而出!
金句:“男人的靈魂漫步于宇宙最偏遠的角落,而她(女人)卻想將其囚禁在柴米油鹽之中。
因為女人只會談戀愛,她們把愛情看得很重,那是很搞笑的。她們想要說服我們相信愛情就是生活的全部。”
誠然,金句說的有一定道理。男女有別。男人的世界很廣闊,他們有日復一日的工作(事業(yè)),有海闊天空的朋友,甚至時隱時現(xiàn)的夢想。愛情,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視線常常越過家人的頭頂,望向更遙遠的地方。
其實女人也可以這樣,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孩子,照顧好家人,努力工作,有自己的三五個閨蜜,有自己的夢想。不是把愛情當作全部?;樽?,不至于晴天霹靂,不至于尋死覓活,不至于抑郁成疾。忙起來,更精彩!沒有時間煩惱,沒有時間傷心難過!有他,生活美好!沒有他,依然活的精彩!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7
是月亮閃亮,還是六便士閃耀?網(wǎng)上總是說: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大概指精神追求,六便士指世俗價值。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這本書在文青之中也算是久負盛名的一部小說了,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改編了這個故事。
男主循規(guī)蹈矩生活了四十年,在某一天突然頓悟去追逐內心訴求,一封家書,斬斷過往。有人盛贊男主敢愛敢恨、追求自我,有人抨擊他自私自利、不顧親人朋友。
棄結發(fā)伉儷、睡朋友妻子、撩懵懂少女,怎么看都不是“正人君子”所為,怎么就能這么得人心呢?有些書讀起來也是不少困惑,不得其解。
他是一個合格的證券交易員,卻更是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家。對生命的渴望、對美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讓他沖破一切藩籬,終于在世外小島找到了自己。
從出生成長到死亡歸土,我們走的越遠,腳步會越來越沉重,并不全是因為體力的下降,更是因為心里的負擔不斷增加。我們得到的越多,擁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小學回家路上蹦蹦跳跳歡快的步伐,也就只能停留在回憶之中。我們向往的總是遠方、活成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卻因為世俗的眼光和繁瑣的世故而身陷囹圄。也許深得人心的,是毛姆筆下的那片閃亮月光。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有些事,想想就好。
外國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8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jīng)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yè)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是有一天,40歲的他留下一張字條說晚餐準備好了,就此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因為他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由于疾病,貧窮和創(chuàng)作瓶頸,他肉體和精神都在忍受痛苦折磨。即便有女人愛上他,他對她們也極為無情刻薄。最后,主人公為了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離開了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chuàng)作出許多使后世震驚的杰作。
書中的主人公“我”是倫敦懷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間認識了一位證券經(jīng)紀人,對方在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離經(jīng)叛道舍棄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繪畫,并在死后聲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開始追溯與藝術家曾經(jīng)的來往與對方之后的人生經(jīng)歷。說完后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象征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在那個時代對應著是6毛錢,人們大多是先有了足夠多的金錢,才想著去追求理想,而他(斯特里克蘭)放著滿地的六便士不要,卻看向了頭頂?shù)脑铝?。小說中的主人公追求理想,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離家出走后,他經(jīng)歷流浪街頭的困窘、數(shù)日靠救濟所一天一片面包過日子,去難民處要來每日僅有的一杯水,但他絲毫不理會其他人的同情,冷漠無情地對待他的朋友們,他人生的最后一年雙目失明卻堅持作畫,在此期間因為得了麻風病不被世人待見,于是他買不到作畫材料,他開始在破爛不堪的住所墻上繪畫,并要求死后把繪畫的房子燒盡。書中“我”親身經(jīng)歷與感受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事跡與存在,“我”看著他拋棄妻子,看著他又如何傷害對自己最真的朋友,這樣一個未被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的人為何能夠取得這么偉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過作者不斷的記述并且引起潛意識的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偉人,他在成長中必須要做一些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他們拋棄以前的生活基礎,被人們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及社會道德敗壞的人。但是他們在做這些時候,早就已經(jīng)忘卻了社會道德對他們的審判,他們心中有的只是一個新的靈魂。但是這個新的靈魂在他們剛拋棄以前生活基礎的時候,還沒有成行,還不足以讓這個新的靈魂發(fā)揮到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們需要繼續(xù)磨練,需要在社會里面輾轉,尋找一處真正適合他們新靈魂居住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價值。正如書中所說“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二、同情體貼是一種很難得的本領,但是卻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這種本領的人濫用了
斯特里克蘭德追求理想時的流離失所根本不值得同情,她拋棄妻子兒女突然離開,給家人造成極大的心里傷害,看到這里我便無比憤怒,甚至認為這就是一畜生。即使最后他成了天才畫家也不值得贊揚,畢竟他違背道德,沒有擔當?shù)哪腥诵蜗笤谖夷X海中揮之不去。他的朋友同情他,在他第一次要奄奄一息的時候接他在自己家住,住了一段時間身體恢復后,他和朋友的妻子在一起了,好心幫助他,最后朋友自己孤獨一人回到老家,雖然妻子最后也因為斯特里克蘭德的冷漠自殺了。這就是天才畫家給世人造成的傷害,斯特里克蘭德最后在塔希提島和一位非常喜歡他的本地女子阿塔同居生子,但他安心做畫,對家里的任何事情沒有打理過,阿塔一人悉心照料家庭,并對斯特里克蘭德死心塌地,我覺得阿塔反而更讓人同情。
小說之所以是小說,大概就是這對理想的過于夸大,還有超乎人們想象的常人無法接受的藝術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