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賢 堂 蘇州園林,蘇州園林記趣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門洞額:
曠代風(fēng)流
譯意:絕代風(fēng)流人物
堂額:
五 賢 堂
作者:顧廷龍書。
簡析:此堂為紀(jì)念唐韋應(yīng)物、白居易、劉禹錫和宋王禹儒、蘇軾五位賢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賢祠”。明江盈科《五賢祠記》說:“因憶唐韋左司(應(yīng)物)、白少傅(居易)、劉賓客(禹錫),宋王元之(禹俑)、蘇子瞻(軾),此五君子皆絕代偉人。韋、白、劉俱刺郡,王宰長洲,蘇則晚年寓吳。其于茲山,登覽游樂,不啻數(shù)數(shù),名篇麗詠,載在傳記……矢引五君子,稟象緯之精、岳瀆之秀,生為名世,沒為明神,英爽異異,御虛乘風(fēng),無不之也,無不在邊。”
五賢堂對聯(lián)之一:
天下蒼生待雨霖
古來賢守是詩人
譯意:天下百姓等待著雨露恩澤,古代蘇州的賢良太守都是詩人。
作者:明陳元素撰,崇禎間人。
簡析:堂中所祠“五賢”,均為進(jìn)士出身的地方官,他們都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詩人。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1),貞元五年(789)出刺蘇州,到貞元七年末或八年初任滿罷官,后寄居蘇州永定寺,人稱“韋蘇州”。在蘇州任內(nèi),“矜老疾,活艱困”、“勸農(nóng)桑”、“施政教”。詩歌既有陶潛的清新樸素,又具謝靈運、謝眺的精巧華美,自成一格。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772~846),寶歷之年(825)任蘇州刺史,雖刺蘇州僅一年多,他“經(jīng)旬不飲酒,逾月未聞歌”(《題籠鶴》),“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韻》),為人民辦了不少實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虎丘山志》)便為突出一例。劉禹錫(772~842)太和六年(832)任蘇州刺史,正值蘇州遭水災(zāi),他開倉放糧,賑濟(jì)災(zāi)民,百姓稱頌,朝廷嘉獎。詩歌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宋王禹儡(954~1001)雍熙之年(984)任長洲縣令,作風(fēng)樸實,同情百姓疾苦,為人剛直敢言。詩歌崇尚自居易體又不為白體所縛,自成風(fēng)格。大文學(xué)家蘇軾(1036~1101),在地方官任上,關(guān)心民生疾苦,努力興利除弊。在任杭州通判時,曾“一年三度過蘇臺”,探望摯友定慧寺的定欽和尚和閭邱孝終,晚年常寓居蘇州。聯(lián)語高度概括了五人的共性。
五賢堂對聯(lián)之二:
朝煙夕靄,諸嵐收萬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
雅調(diào)元衿,異代結(jié)千秋之契,誰堪俎豆其間
作者:明陳元素撰。陳元素,明崇禎間人。
簡析:出句頌贊五公文章,光耀千秋,如朝夕的煙露,山中之云氣,幻變?nèi)f象;對句言五公雖生不同代,但才情品性,都有許多共同之處,都為具有士大夫社會責(zé)任感和道義良知的曠世之賢才,舉世無儔。
曠代風(fēng)流
譯意:絕代風(fēng)流人物
堂額:
五 賢 堂
作者:顧廷龍書。
簡析:此堂為紀(jì)念唐韋應(yīng)物、白居易、劉禹錫和宋王禹儒、蘇軾五位賢德之人而建,因名。原名“五賢祠”。明江盈科《五賢祠記》說:“因憶唐韋左司(應(yīng)物)、白少傅(居易)、劉賓客(禹錫),宋王元之(禹俑)、蘇子瞻(軾),此五君子皆絕代偉人。韋、白、劉俱刺郡,王宰長洲,蘇則晚年寓吳。其于茲山,登覽游樂,不啻數(shù)數(shù),名篇麗詠,載在傳記……矢引五君子,稟象緯之精、岳瀆之秀,生為名世,沒為明神,英爽異異,御虛乘風(fēng),無不之也,無不在邊。”
五賢堂對聯(lián)之一:
天下蒼生待雨霖
古來賢守是詩人
譯意:天下百姓等待著雨露恩澤,古代蘇州的賢良太守都是詩人。
作者:明陳元素撰,崇禎間人。
簡析:堂中所祠“五賢”,均為進(jìn)士出身的地方官,他們都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詩人。韋應(yīng)物(約737~約791),貞元五年(789)出刺蘇州,到貞元七年末或八年初任滿罷官,后寄居蘇州永定寺,人稱“韋蘇州”。在蘇州任內(nèi),“矜老疾,活艱困”、“勸農(nóng)桑”、“施政教”。詩歌既有陶潛的清新樸素,又具謝靈運、謝眺的精巧華美,自成一格。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白居易(772~846),寶歷之年(825)任蘇州刺史,雖刺蘇州僅一年多,他“經(jīng)旬不飲酒,逾月未聞歌”(《題籠鶴》),“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韻》),為人民辦了不少實事,如修筑虎丘山塘,使“民始免病涉之苦”(《虎丘山志》)便為突出一例。劉禹錫(772~842)太和六年(832)任蘇州刺史,正值蘇州遭水災(zāi),他開倉放糧,賑濟(jì)災(zāi)民,百姓稱頌,朝廷嘉獎。詩歌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宋王禹儡(954~1001)雍熙之年(984)任長洲縣令,作風(fēng)樸實,同情百姓疾苦,為人剛直敢言。詩歌崇尚自居易體又不為白體所縛,自成風(fēng)格。大文學(xué)家蘇軾(1036~1101),在地方官任上,關(guān)心民生疾苦,努力興利除弊。在任杭州通判時,曾“一年三度過蘇臺”,探望摯友定慧寺的定欽和尚和閭邱孝終,晚年常寓居蘇州。聯(lián)語高度概括了五人的共性。
五賢堂對聯(lián)之二:
朝煙夕靄,諸嵐收萬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
雅調(diào)元衿,異代結(jié)千秋之契,誰堪俎豆其間
作者:明陳元素撰。陳元素,明崇禎間人。
簡析:出句頌贊五公文章,光耀千秋,如朝夕的煙露,山中之云氣,幻變?nèi)f象;對句言五公雖生不同代,但才情品性,都有許多共同之處,都為具有士大夫社會責(zé)任感和道義良知的曠世之賢才,舉世無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