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園林中國心臟—中南海 古建史話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
中南海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城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重要機(jī)關(guān)辦公所在地,被視為是中國政府高層的象征。
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cè)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歷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統(tǒng)稱太液池。中南海占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
中海、南海和北海,舊稱三海。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總稱,原名太液池(西苑),位于故宮西側(cè)。遼金時在此建齋宮,元、明、清三朝不斷增建,成為皇室的游宴勝地。
中南海占地面積為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民國初年曾在這里設(shè)過“總統(tǒng)府”、“大元帥府”等機(jī)構(gòu)。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此處成為中共中央、國務(wù)院的辦公所在地。
園內(nèi)湖面浩淼,林木蔥郁,繁花似錦,建筑精美。
中海開辟于金、元時,南海挖鑿于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
走進(jìn)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為什么稱為“海”,明明是湖嘛!
這就要從中南海的歷史說起。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筑群始建于遼宋時代。遼代以前,這里曾是一片風(fēng)光秀麗的自然湖泊,遼國曾在這群自然湖泊上建瑤嶼行宮,那時北京的氣候比現(xiàn)在濕潤得多,燕山山脈的森林茂密,壩上草原水草豐美。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取而代之,這塊自然湖泊上的宮殿迎來了新的主人。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以新的名稱,以表示其權(quán)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于是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金王朝一聲令下,上萬民工開始對這一帶進(jìn)行開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為的痕跡。
斗轉(zhuǎn)星移,又到改朝換代時。蒙古英雄忽必烈揮師驅(qū)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引為自豪的漢人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并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蕦m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幾次擴(kuò)建。
這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在干旱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部落,對水就像生命一樣珍惜,認(rèn)為水就像花園一樣美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代國都大都城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改為北京。明成祖不再在原來的金元皇宮的基礎(chǔ)上拓建,而在它的東面營造起一座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宏的嶄新皇宮—紫禁城。
原來環(huán)水而筑的金元皇宮,則改稱“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
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海”。
1644年,清兵入關(guān),建立起清王朝,亦定都北京,繼續(xù)營造紫禁城,拓建西苑三海子。清王朝重新開挖三海,堆土為山,廣植林木,山威而海水闊,林秀而宮室幽,成為皇家的洞天福地。
這樣,經(jīng)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于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1912年,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后被迫遷出紫禁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南起午門、北至神武門的廣大宮室改為“故宮歷史博物院”,俗稱故宮。
西苑三海,以金鰲玉橋?yàn)榻?,北海被辟作平民公園,中海、南海則被北洋軍閥首領(lǐng)、竊國大盜袁世凱占據(jù),做了大總統(tǒng)府。這樣一來,整座西苑三海便一分為二了。
做了“大總統(tǒng)府”的中南海,面積達(dá)一千五百畝,其中水面占七百畝。它比東面的故宮大出三分之一,比北海的北海公園則大出近一倍。中南海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占地最廣大、保存最完整、風(fēng)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
紫光閣:位于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卷棚歇山頂抱廈。明武宗時為平臺,臺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臺,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wèi)比武的地方。1949年后改建為國事活動場所。閣后有武成殿。
新華門:中南海正門,位于西長安街上,為兩層樓房,面闊七間,下層中央三間為門洞。卷棚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新華門原為乾隆時期建造的寶月樓,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改樓為門,并以“新中華民國”之意取名為“新華門”。
瀛臺:明時稱“南臺”,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筑大量殿宇并改現(xiàn)名。瀛臺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nèi)為瀛臺主體建筑涵元殿。由于島上有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筑,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稱“蓬萊閣”。
豐澤園:在瀛臺之北,康熙年間建造,曾為養(yǎng)蠶之處。雍正年間皇帝在舉行親耕禮之前在此演禮。豐澤園內(nèi)主體建筑為惇敘殿,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年殿,民國時改名頤年堂,袁世凱曾在此辦公。1949年后改為會議場所。頤年堂東為菊香書屋,為毛澤東居住地。
水云榭:位于中海東岸水中,為一敞軒,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fēng)"即指此處。
攝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兩面臨墻。原位于西苑墻外,光緒十一年擴(kuò)建西苑時將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將位于原址的蠶池口天主教堂遷往西什庫。慈禧太后擬在此修建新園林"集靈囿",但一直未開工。1909年將此地?fù)芙o攝政王載灃,修建攝政王府。
勤政殿:位于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原建筑在中華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1970年代,汪東興拆毀了當(dāng)時的勤政殿建筑,花費(fèi)69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自己的私宅。汪東興下臺后,該私宅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辦公處。
懷仁堂:原址位于春耦齋北,清光緒時修建,取名儀鸞殿,為慈禧太后居所。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曾在此居住,其間不慎失火,將殿燒毀。慈禧太后后另在中海西岸修建新儀鸞殿,后改名佛照樓,袁世凱稱帝前改名懷仁堂。1949年后拆除原建筑,修建中式屋頂?shù)膬蓪訕欠俊?
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cè)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歷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統(tǒng)稱太液池。中南海占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
中海、南海和北海,舊稱三海。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總稱,原名太液池(西苑),位于故宮西側(cè)。遼金時在此建齋宮,元、明、清三朝不斷增建,成為皇室的游宴勝地。
中南海占地面積為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民國初年曾在這里設(shè)過“總統(tǒng)府”、“大元帥府”等機(jī)構(gòu)。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此處成為中共中央、國務(wù)院的辦公所在地。
園內(nèi)湖面浩淼,林木蔥郁,繁花似錦,建筑精美。
中海開辟于金、元時,南海挖鑿于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
走進(jìn)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為什么稱為“海”,明明是湖嘛!
這就要從中南海的歷史說起。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筑群始建于遼宋時代。遼代以前,這里曾是一片風(fēng)光秀麗的自然湖泊,遼國曾在這群自然湖泊上建瑤嶼行宮,那時北京的氣候比現(xiàn)在濕潤得多,燕山山脈的森林茂密,壩上草原水草豐美。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取而代之,這塊自然湖泊上的宮殿迎來了新的主人。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以新的名稱,以表示其權(quán)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于是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金王朝一聲令下,上萬民工開始對這一帶進(jìn)行開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為的痕跡。
斗轉(zhuǎn)星移,又到改朝換代時。蒙古英雄忽必烈揮師驅(qū)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引為自豪的漢人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并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蕦m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幾次擴(kuò)建。
這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在干旱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部落,對水就像生命一樣珍惜,認(rèn)為水就像花園一樣美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代國都大都城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改為北京。明成祖不再在原來的金元皇宮的基礎(chǔ)上拓建,而在它的東面營造起一座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宏的嶄新皇宮—紫禁城。
原來環(huán)水而筑的金元皇宮,則改稱“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
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海”。
1644年,清兵入關(guān),建立起清王朝,亦定都北京,繼續(xù)營造紫禁城,拓建西苑三海子。清王朝重新開挖三海,堆土為山,廣植林木,山威而海水闊,林秀而宮室幽,成為皇家的洞天福地。
這樣,經(jīng)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于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1912年,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后被迫遷出紫禁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南起午門、北至神武門的廣大宮室改為“故宮歷史博物院”,俗稱故宮。
西苑三海,以金鰲玉橋?yàn)榻?,北海被辟作平民公園,中海、南海則被北洋軍閥首領(lǐng)、竊國大盜袁世凱占據(jù),做了大總統(tǒng)府。這樣一來,整座西苑三海便一分為二了。
做了“大總統(tǒng)府”的中南海,面積達(dá)一千五百畝,其中水面占七百畝。它比東面的故宮大出三分之一,比北海的北海公園則大出近一倍。中南海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占地最廣大、保存最完整、風(fēng)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
紫光閣:位于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卷棚歇山頂抱廈。明武宗時為平臺,臺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臺,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wèi)比武的地方。1949年后改建為國事活動場所。閣后有武成殿。
新華門:中南海正門,位于西長安街上,為兩層樓房,面闊七間,下層中央三間為門洞。卷棚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新華門原為乾隆時期建造的寶月樓,辛亥革命后,袁世凱改樓為門,并以“新中華民國”之意取名為“新華門”。
瀛臺:明時稱“南臺”,順治康熙年間在島上修筑大量殿宇并改現(xiàn)名。瀛臺島北有石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nèi)為瀛臺主體建筑涵元殿。由于島上有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筑,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稱“蓬萊閣”。
豐澤園:在瀛臺之北,康熙年間建造,曾為養(yǎng)蠶之處。雍正年間皇帝在舉行親耕禮之前在此演禮。豐澤園內(nèi)主體建筑為惇敘殿,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年殿,民國時改名頤年堂,袁世凱曾在此辦公。1949年后改為會議場所。頤年堂東為菊香書屋,為毛澤東居住地。
水云榭:位于中海東岸水中,為一敞軒,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fēng)"即指此處。
攝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兩面臨墻。原位于西苑墻外,光緒十一年擴(kuò)建西苑時將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將位于原址的蠶池口天主教堂遷往西什庫。慈禧太后擬在此修建新園林"集靈囿",但一直未開工。1909年將此地?fù)芙o攝政王載灃,修建攝政王府。
勤政殿:位于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原建筑在中華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1970年代,汪東興拆毀了當(dāng)時的勤政殿建筑,花費(fèi)69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自己的私宅。汪東興下臺后,該私宅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辦公處。
懷仁堂:原址位于春耦齋北,清光緒時修建,取名儀鸞殿,為慈禧太后居所。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曾在此居住,其間不慎失火,將殿燒毀。慈禧太后后另在中海西岸修建新儀鸞殿,后改名佛照樓,袁世凱稱帝前改名懷仁堂。1949年后拆除原建筑,修建中式屋頂?shù)膬蓪訕欠俊?
上一篇:國內(nèi)最美原生態(tài)古村落——白哈巴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