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壁文化之二 古建筑材料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影壁與晉商文化
山西晉商的興起,推動了影壁等建筑藝術的發(fā)展,雄厚的財力可以讓磚雕匠師們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更多的民間匠人加入到了這個行業(yè),從而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精美影壁。影壁的建造級別體現(xiàn)宅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越是有錢人,越會興土木,修門面,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富貴思想是分不開的。

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匯通天下,暴富海內,他們將生意做到了當時一般商幫不敢涉及的西北地區(qū)與蒙古地區(qū),甚至將足跡伸向了俄國、日本與東南亞地區(qū);清代山西票號商人至少有十余項金融創(chuàng)新,其在世
喬家大院福德祠影壁
界金融史上的貢獻,毫不遜色于意大利倫巴第商人首創(chuàng)的倫巴第銀行。 駝幫是晉商中以駱駝運輸為主從事貿易活動的重要商幫之一,他們主要經營的產品為茶葉。當時南來"煙酒糖布茶",北來"牛羊駱駝馬"。晉商的茶葉主要銷往蒙古及俄國一帶,在銷往蒙古的時候要路過殺虎口,遺址在現(xiàn)在的朔州的右玉縣,當時運銷茶葉非常艱險。
船幫出現(xiàn)在清代中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貨幣流通量猛增,但當時中國產銅量極低,僅靠云南一地產的滇銅遠遠滿足不了鑄幣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山西商人組織船幫對日貿易采辦洋銅。介休范家就是最為突出的代表。范毓賓時期,范家的商業(yè)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被人們稱為著名的"洋銅商"。晉商在利用"駝幫"、"船幫"經商的過程中,真可謂是"船幫乘風破浪,東渡扶桑,商幫駝鈴聲聲,傳播四方。"寫下了部部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史,但是山西商人并沒有只盯著洋銅和茶葉,山西商人的最大的創(chuàng)舉是票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是由平遙李家獨資創(chuàng)辦的日升昌票號,地址在平遙的西大街上,現(xiàn)在已開發(fā)為"中國票號博物館"。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祁縣、太谷人群起仿效,形成了平遙幫、祁縣幫、太谷幫。祁太平三幫曾有一度"執(zhí)全國金融界之牛耳"的美譽。當時全國51家大的票號中,山西商人開設有43家,晉中人開設了41家,而祁縣就開設了12家。在這些票號中值得一提的是祁縣的第一家票號合盛元。1907年時,合盛元票號不懼風險,遠涉重洋,在日本的東京、大阪、橫濱、神戶以及朝鮮的新義洲等地,設立了票號分莊,從事國際匯兌業(yè)務,開設了中國金融機構向海外設莊的新紀元。
其實,那些顯赫一時的晉商家族當年無一不在不遺余力的為自己也為子孫后代營建一個歸宿。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莊園……這每一個大院都刻畫著時代變遷的印跡,講述著一段古老的故事。
這幾座晉商大院深邃富麗,不僅將民居建筑文化發(fā)揮到極致,體現(xiàn)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
王家大院紅門堡樵逸齋影壁
華,同時,它也是晉商五百年興衰史的見證,大院里一磚一瓦、每個細節(jié)局部都有晉商文化交織其中,而帶有精美磚雕的影壁也是這些晉商大院內不可多得的風景。
王家大院朝南的每座門前都立有一座體量宏大的影壁,它們做工奢侈,其中一面的壁心是由石材做成插屏狀,上刻圖案雕飾和文字,背面是一個巨大的麒麟磚雕,可以想象它當時耗費了巨大的工力,院外對著鎮(zhèn)上主要街道的一面,還有一座壁心完全由石料滿雕的透雕影壁,內容是"鯉魚跳龍門",凡是住在和經過鎮(zhèn)上的人都會看到這座氣勢宏大的影壁,都會感受到王家雄厚的財力和稱富一方的氣勢,除山西王家外,其它幾家晉商的代表如喬家、渠家、常家等等,無不在自己的宅院內用磚、木、石材料,雕出豪華的裝飾。
大商人們旗幟高舉,中小商人自然唯馬首是瞻,凡有財力,便不惜工本,修造院落時重點先放在門面。凡是能讓外人看到的建筑,如大門、影壁,都屬最重要的門面活兒,以致使一些做小買賣的小商人掙了點兒小錢兒,夠建一處普通四合院的,也就求工匠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影壁的建造上,在有些偏僻的農村,普通的院落里偶爾會發(fā)現(xiàn)幾面精美的影壁,這大多是那些小商人和小官吏人家"衣錦還鄉(xiāng)"后建造的。
影壁與精美九龍壁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龍壁。
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內,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長達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條七彩云龍,有的撥風弄雨,有的騰云欲飛,栩栩如生,各具姿態(tài)。
其中最華麗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龍壁,原屬明代離宮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磚砌成,兩面各有
北海九龍壁
蟠龍九條。如果仔細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處還磚雕有許多小龍,大小龍共計635條,可謂洋洋大觀。第三座九龍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極門前。故宮九龍壁建于乾隆38年,是一座長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龍壁的正面共由270塊燒制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照壁飾有九條巨龍,各戲一顆寶珠;背景是山石、云氣和海水。
以上這三座九龍壁都是中國明代的珍貴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個建筑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又顯示了皇家建筑的富麗堂皇。除九龍壁外,中國各地還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等。
北京故宮內東西六宮,每組宮殿院落幾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還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圖案,工藝甚為精堪。中國江南有些影壁中間磚刻或彩繪著一種怪獸,因他貪食無厭,在海邊看到初升的太陽,也想吞食,結果落水淹死。以此告訴人們一條哲理,凡貪得無厭者,最后都不會有好下場。
綠影壁位于襄陽城內東南角,系明代襄陽藩王府門前照壁,距今500年。影壁高7.1米,長25米,厚1.7米,用綠礬石為壁,白礬石鑲邊,上雕云龍99條,氣韻生動,形態(tài)各異,是全國石刻藝術中絕無僅有的珍品,與北京北海,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龍壁,堪稱我國影壁三絕。
影壁與屏門
傳說故事
傳說罕王(努爾哈赤)有一次戰(zhàn)敗只身逃回,有個種地老頭讓他趴在壟溝里,再用犁杖遮蓋起來,又飛來一群烏鴉落在上面,讓老罕王躲過了追兵。老罕王最終在盛京做了帝王后,把已經去世的種地老頭封為天,命令所有滿族人家的院子里都要立一根索倫柱桿子,上面安個圓斗,放有祭祀天和烏鴉的肉。同時每家門前都要砌一個影壁,給天作為神位,每逢年節(jié)和死后祭奠。這表明,清代滿人家門前的影壁,是祭祀天的神位。北京王府和四合院的影壁,多少與滿族的這一居住習俗有關。但影壁存在的歷史要比這個傳說更悠久,像陜西西周遺址中的那座中國最早的四合院大門外,就曾有過影壁的殘存。影壁的用途很廣,像帝王的宮苑、宗教寺觀,直到官邸衙署等建筑的門前都有影壁。
主要分布
北京住宅的影壁,除上面提到建于門外的,還有建在門里和迎門處的。
“三號門外,在老槐樹下面有一座影壁,粉壁得黑是黑,白是白,中間油好了二尺見方的大紅福字。祁家門外,就沒有影壁,全胡同里的人家都沒有影壁磚雕。”從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我們感到,門外的影壁,顯然不是窮人家的院門前能有的建筑。比較著名的,像史家胡同55號,大門內的影壁上有磚刻的清代和親王題詩聯(lián),左聯(lián)為“紅珠斗帳櫻桃熟”,右聯(lián)為“金尾屏風孔雀閑”。中間為一首詩:“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諼???yōu)槟苄笆?,功因養(yǎng)成宜,顧立將億兆,同此世昌延。”
的確,門外的影壁只有王府大門和等級高的廣亮大門外才有。這種影壁一般為“一”字形,也有的如“八”字形,中間略高,兩邊略低。
在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建筑院落的大門前方有一段距離處,是設立影壁的地方,正對著大門,和大門外左右的牌樓或建筑組成門前廣場。
在北京,門前有影壁的四合院不少,尤其是在“東富西貴”的東西城,像東城黃米胡同的幾座四合院,坐北朝南的大門對面,有一座很大的“一”字影壁,大門兩側為“八”字形影壁。在北京住宅的這類影壁中,規(guī)模最大、磚雕最精的,當屬北新橋大頭條西口內的那一座。這座影壁為八字形,很長,大約有10多米,上面的磚雕十分精美,影壁的上部有屋檐。這個影壁屬于東北軍將領王承斌的住宅,不過現(xiàn)在住宅的大門已被封住,改為住房,影壁前也因地方寬敞而蓋起了廁所。
門外的影壁在無形中將公共行走的道路納入了自己住宅的控制領域,雖然并沒禁止行人經過,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屬于他家,別人好像侵入了他家。
門外的影壁除了在大門對面的以外,還有一種,是在大門兩旁的,像西長安街上的中南海新華門外兩側,就各有一長長的影壁。在北京大凡是有相當規(guī)模的四合院建筑群,門口除對面的影壁之外,門兩旁也
襄陽王府綠影壁
有。
與大門外的影壁相比,大門內的影壁迎面正對著大門,左右是屏門。從形式上講,分為獨立式和借山式兩種,所謂獨立,前提條件就是得地方寬闊,尤其是倒座兒房(南房)的前院子進深大。獨立式影壁是從地面往上砌磚,中心為凸出磚雕圖案,或書吉祥語句。獨立的影壁,幾乎就像一座壓偏了的屋宇。借山墻式的比較簡單,利用東廂房山墻做成影壁,多為平心,中寫吉祥詞句,下面一般沒有須彌座,但上頭一定出檐。有的影壁也設在二門進口處或在西廂房的北山墻,原因是院門開在了院子的西南角。
在京西古剎戒臺寺的牡丹院內,有一座用太湖石堆砌成的花壇式影壁。這里曾是明清兩朝帝王的行宮,清光緒年間,恭親王曾在此長住,并對其進行大修。這座花壇影壁高3米、長6米,太湖石高低錯落,里出外進,并留有許多孔洞,形同一座假山,故又名假山影壁。影壁前為一花壇,與影壁為一體,也用太湖石砌成,有5米長。這種假山花壇式影壁既起到了門屏的作用,又自得一景,十分獨特,是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與江南園林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
作為墻式的大多數(shù)影壁,只是在壁身上進行一些裝飾,不可能像九龍壁那樣渾身上下都有裝飾,即使在宮殿建筑當中也是這樣。以裝飾的布局來看,多集中在壁身的中心和四個角上。中心稱作“盒子”,四角稱作“岔角”。從裝飾的內容來看,多為各種獸紋和植物花卉,取材很廣泛。但所用題材有時和建筑的內容有關。像紫禁城內皇帝、皇后居住的養(yǎng)心殿、養(yǎng)性殿,院內的琉璃影壁的中心盒子都有“鴛鴦臥蓮”的內容,海棠花形的盒子里,兩只鴛鴦浮在水面,周圍是荷葉、蓮蓬和荷花。
在一些王府、廟宇或衙署的院落中,影壁上僅用彩色琉璃作壁頂和斗拱、梁枋,壁身上有琉璃的邊框,中間是紅色的灰墻面,中心盒子和四個岔角都用黃、綠琉璃作裝飾。
干凈素雅是大量民居影壁的特色,有些影壁前則略加點綴,置放植物花卉,或太湖石,就能使整座影壁從形象到色彩都活躍生動起來。
影壁的裝飾功能,就大門外說,是增加了大門的氣勢。就門內影壁來說,則營造了一種和諧、安謐、幽靜的環(huán)境,其構成要件,不僅包括影壁本身,而且包括綠色底、紅斗方的屏門以及影壁前的盆花、蓮藕或魚缸等物。來訪者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素雅光潔的影壁、繁茂的花草,視覺感受自然很美。
與內影壁一起,屏門也是構成阻隔院內視線的屏障。但與影壁不同,屏門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前者是墻,后者是門,故名“屏門”。屏門由四扇或多扇組成,可開啟。除了在大門與影壁之間所形成的小院兩側設屏門外,在外院,與東邊相對的西側也設,那里常常是茅房的所在。另外,作為二門的垂花門,里側正面也設有四扇屏門,甚至院落之間橫向聯(lián)系時也用屏門。
有的屏門安在木框架上,但更多的是安在有短檐或是頂部用瓦疊成花樣的墻上,檻框為黑色。每扇門板的一側上下角安裝鐵件,以限制在檻框及地窩內可以轉動開啟,需要時把門板卸下來,移至它處。綠色屏門上的紅色斗方中,一般書寫黑字:“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等,也有的是用圓形的瓦當壽字,紅底上撒點金。
在里院北邊廊子通向耳房前的小院處,也常砌墻,上開屏門。在僅有廳房周圍無墻無窗的花廳院子里,通往兩側的門,也是屏門。
垂花門(二門)內側的屏門最具魅力。與垂花門外表的華貴裝飾相反,綠色屏門顯得更雅致、素凈,加上紅色斗方中的黑色吉祥文字,更平添了一份風韻。東城鼓樓南帽兒胡同35號、37號的婉容故居內,曾因婉容已冊后成為“后邸”而將府邸擴建。完工以后前院擴大,東南兩間坎墻雕菱花隔扇窗各四扇,門內有一字形影壁,左右各四扇屏門。進西屏門為西院,北為勾連搭的垂花門,東西各有屏門通往兩邊跨院。第三進院為上房院,院內南墻為綠漆貼金板墻,下有磚砌須彌座,中間是懸山頂木屏門。在偌大的一座宅邸中,有屏門的地方還真不少。
再有像什錦花園19號戴笠住過的那座四進的大四合院,正房院西側即有一月亮屏門,里面是一小跨院,堆有山石;美術館東街25號原為慈禧侄女的住宅,也在正房院西側開有一個月亮屏門。不過它不是通向跨院,而是通向第三進院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