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的習俗及禁忌 節(jié)日習俗
節(jié)日知識 由優(yōu)爾供稿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明清官方歷書中被歸入正月節(jié)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歷每年2月3-5日(農歷正月初一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下面是9252兒童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的習俗及禁忌,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立春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jié)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qū),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zhí)規(guī)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qū)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xiāng)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jù)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qū)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qū)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顒?,湖北地區(qū)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F(xiàn)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浙江地區(qū)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時節(jié),民間藝人還要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后來人們根據(jù)歷象推算當年立春的時間,在春牛圖上表示出來,幫助農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傳統(tǒng)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xiàn)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tǒng)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shù)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于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tǒng)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fā),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愿。“燂春”儀式結束后,孩子們會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一年里,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臺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xiàn)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里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zhàn)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于風水學等書籍上。由于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于己不利,便于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qū)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shù)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占氣
立春是二十節(jié)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潁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jié)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云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后必有驗,書之者,為豫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jié)氣,登高觀云、占卜測算巳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于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yè)收成的辦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兇”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說,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yè)收成的好壞。在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農業(yè)收成的好壞,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兇。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閑;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后,繞場游兩圈,然后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tǒng)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zhí)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抖Y·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后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xiāng)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后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jù)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xiàn)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余。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tǒng)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tài)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單貼在墻壁上,用來鎮(zhèn)壓驅殺毒蝎。如寫:“谷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zhí)七星劍,斬殺蝎子精。”白水縣人民于谷雨節(jié)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蝎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蝎。陜西西鄉(xiāng)一帶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立春的禁忌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
2、立春之日不理發(fā)
俗話說:發(fā)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
3、立春之日不能躺著
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蘇。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遷
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jié)之上,因為這是氣節(jié)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蕩。
6、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
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
立春養(yǎng)生
每天梳頭百下
春天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yǎng)成經常梳頭的好習慣,每天梳頭一百下,可以達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因為梳頭的時候我們的毛孔會得到舒展,代謝能力增加,可以達到補充陽氣的效果。記得要使用干凈的梳子,梳頭的時候不要過于用力。
不要過早減衣
有一句話叫春捂秋凍,相信大家都是聽說的,也就是說在春天的時候不要過早的把厚衣服全部都脫掉。因為升溫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我們脫衣服也應該慢慢的脫,如果一立春就把冬衣去掉了,有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應,出現(xiàn)一些疾病。
少吃補品和鹽
冬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大量的滋補品,到了立春之后,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改變。因為在春季的時候,不管是藥補還是食補,都應該要減少,這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如果吃太多的滋補品或者是鹽,反而會不利于陽氣的聚集,有害健康。
早起早睡以養(yǎng)肝
順應自然,是很好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如果違背了自然界的規(guī)則,就會損傷肝臟,因此,這時候就應該早睡早起,去散散步,放松形體,舒暢身體調達情志。
防止舊病復發(fā)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fā)。”可見立春后是疾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春天的多發(fā)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
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yǎng)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