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黨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鳳凰供稿【原文】
10•8 食不厭精,膾(1)不厭細。食饐(2)而餲(3),魚餒(4)而肉敗(5),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9)。唯酒無量,不及亂(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釋】
(1)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2)饐:音yì,陳舊。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3)餲:音ài,變味了。
(4)餒:音něi,魚腐爛,這里指魚不新鮮。
(5)?。喝飧癄€,這里指肉不新鮮。
(6)飪:烹調(diào)制作飯菜。
(7)不時:應(yīng)時,時鮮。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氣:同“餼”,音xì,即糧食。
(10)不及亂:亂,指酒醉。不到酒醉時。
(11)脯:音fǔ,熟肉干。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dāng),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釋】
(1)不宿肉:不使肉過夜。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xù)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jīng)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評析】
以上4章里,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xí)慣??鬃訉?ldquo;禮”的遵循,不僅表現(xiàn)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xiàn)在衣著方面。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對于食物,有八種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10•11 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注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nèi)〕鲆恍﹣砑雷妫冶砬橐颀S戒時那樣嚴(yán)肅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于地面的席子上。
【譯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鄉(xiāng)人飲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釋】
(1)鄉(xiāng)人飲酒:指當(dāng)時的鄉(xiāng)飲酒禮。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xiāng)飲酒的禮儀結(jié)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鄉(xiāng)人儺(1),朝服而立于阼階(2)。
【注釋】
(1)儺:音nuó。古代迎神驅(qū)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ò,東面的臺階。主人立在大堂東面的臺階,在這里歡迎客人。
【譯文】
鄉(xiāng)里人舉行迎神驅(qū)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原文】
10•15 問(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釋】
(1)問: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別客人時,兩次拜別。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評析】
以上6章中,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guī)矩或者習(xí)慣。他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guī)定。他認(rèn)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yǎng)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qū)W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后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原文】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鬃油顺貋?,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么樣。
【評析】
孔子家里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當(dāng)他聽到這個消息后,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有人說,儒家學(xué)說是“人學(xué)”,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他只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財,十分關(guān)心下面的人。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fā)端。
【原文】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1),必熟而薦(2)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注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評析】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鬃訉肿鹬?。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上一篇:子罕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下一篇:先進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