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案 氧氣(第一課時) 初中化學教案
化學教案 由土鳳凰供稿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三 氧氣(第一課時)教學案例
一、教學設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節(ji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三 氧氣(第一課時)
內容分析:本課題是在學習本單元課題二《氧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課時)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引導出催化劑概念、催化作用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料、原理、裝置及工業(yè)氧氣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課時)是活動與探究,由學生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的性質。
2、教學思路與設計
(1)讓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實驗2—5]、[實驗—6]和添加實驗用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的實驗探究,觀察現(xiàn)象,然后通過對比、比較,得出催化劑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據(jù)實驗的表面現(xiàn)象簡單的介紹,使學生大致了解催化劑概念,把握催化劑概念中的關鍵詞:“改變”、“化學性質和質量”、“化學反應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技術.社會”內容:催化劑的作用。(2)通過選擇一個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室2—7],學生大致知道從原料的易得,反應條件和是否環(huán)保等方面考慮,這樣進一步鞏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料、原理、裝置、檢驗、驗滿的步驟。(3)書寫過氧化氫、高錳酸鉀、氯酸鉀為原料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種類,對比化合反應的特點,師生討論分析得出分解反應的結論。(4)多媒體引入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記住書本上幾個具體的實驗及相關結論,更重要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課堂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強化對實驗設計、實驗結論的反思與評價,通過氧氣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為今后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氫氣的學習鋪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1)知道實驗室可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及反應的原理、裝置、檢驗、驗滿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應,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參加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探究活動,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取新物質的方法;通過認識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初步認識分類是化學常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催化劑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客觀認識物質間關系的正確態(tài)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究的情感。
教學重點:制取氧氣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教學準備:制取氧氣探究材料10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火柴)、氯酸鉀、高錳酸鉀。
4、教學內容分析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上一講我們學了氧氣那么多的用途, 那么些我們如何得到氧氣呢?如何把氧氣收集到這個集氣瓶中呢?教師舉起一個集氣瓶向學生展示,這樣開門見山把學生思維一下子拉到本課題中來。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觀察現(xiàn)象,討論對比,引入催化劑、實驗室氧氣制取的一般思路和分解反應的結論,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漸深入,從而達到本課是的教學目標。
互動交流——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家都知道交流是教學和學習一種有效方式,是一種多項信息互通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查閱資料、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進行的溝通、對答、對話、理解的過程,從而解決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通過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實驗探究——探究是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實驗[2—5]和實驗[2—6]探究雙氧水分解產生氧氣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對比、討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引導出催化劑概念,并選擇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體驗到制取氧氣成功的喜悅。
總結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學完本節(jié)課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和反思。一方面,反思教材實驗編排、實驗藥品、實驗裝置、實驗步驟、操作過程、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失敗或過失的原因。如:用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試管中,木條也可能出現(xiàn)不復燃的情況;實驗[2—6]后二氧化錳質量沒有改變,課本僅僅用一句話說明,課堂上可添加實驗或將課堂實驗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實驗來說明;實驗[2—7]中氧氣是否由二氧化錳受熱放出等都值得進一步探究與實驗。另一方面,教師依據(jù)整節(jié)課的環(huán)節(jié),結合教材對全課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結合和基本操作與具體實驗結合,我們采用問題教學、實驗探究的方法
。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反思:
1、反思教材,《制取氧氣》這一課題在教材中的任務越來越重。在這一課題里除了突破催化劑和催化作用,還要講清講透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裝置,實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辦法,只有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及媒體輔助教學,才能在此突破催化劑概念,同時又強調一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思路,又能給學生學習以后的知識埋下伏筆。
2、反思實驗,實驗的成功、失敗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對于無法看到明顯實驗現(xiàn)象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敢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學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無法得出正確實驗現(xiàn)象時,想到了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在直接揭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去閱讀資料發(fā)現(xiàn)這對矛盾中,教者選擇了后者;在教學二氧化錳作為雙氧水分解或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如何驗證二氧化錳的質量和性質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采用了添加實驗和將實驗延長到課外的方法,這樣做實驗不受課本約束為了應付教學要求而實驗而是為了探究實驗結果,避免了灌輸式教學而形成了師生互動教學過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反思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的確帶來了教者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給學生探究活動,本課題中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探究實驗,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磨練、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點評:本案例內容涉及的是第一種物質的制取原理。通過對氧氣性質的回顧,引入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內容,很自然。對實驗室制取氧氣過程各步的細節(jié)、注意點、原因等都作了詳細的設問、分析、分組實驗對比和演示示范,引導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后進行理性思考,引出分解反應、催化作用、催化劑等的概念,并與已學的分解反應、氧化反應作對比,最后對工業(yè)上用空氣制氧氣作了介紹和分析。本案例內容的編排突出了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使學生對氧氣制備實驗的方法與過程有具體的感受,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操作方法有切身體驗,在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本質,規(guī)范實驗各步驟的要求上作了安排,這此對以后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取、理解反應的本質很有啟發(fā)。
課題三 氧氣(第一課時)教學案例
一、教學設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節(ji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三 氧氣(第一課時)
內容分析:本課題是在學習本單元課題二《氧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課時)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引導出催化劑概念、催化作用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料、原理、裝置及工業(yè)氧氣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課時)是活動與探究,由學生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的性質。
2、教學思路與設計
(1)讓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實驗2—5]、[實驗—6]和添加實驗用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的實驗探究,觀察現(xiàn)象,然后通過對比、比較,得出催化劑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據(jù)實驗的表面現(xiàn)象簡單的介紹,使學生大致了解催化劑概念,把握催化劑概念中的關鍵詞:“改變”、“化學性質和質量”、“化學反應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技術.社會”內容:催化劑的作用。(2)通過選擇一個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室2—7],學生大致知道從原料的易得,反應條件和是否環(huán)保等方面考慮,這樣進一步鞏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料、原理、裝置、檢驗、驗滿的步驟。(3)書寫過氧化氫、高錳酸鉀、氯酸鉀為原料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種類,對比化合反應的特點,師生討論分析得出分解反應的結論。(4)多媒體引入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記住書本上幾個具體的實驗及相關結論,更重要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課堂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強化對實驗設計、實驗結論的反思與評價,通過氧氣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為今后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氫氣的學習鋪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1)知道實驗室可用過氧化氫、氯酸鉀、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及反應的原理、裝置、檢驗、驗滿方法等等。
(2)初步理解分解反應,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參加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探究活動,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取新物質的方法;通過認識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初步認識分類是化學常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催化劑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客觀認識物質間關系的正確態(tài)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究的情感。
教學重點:制取氧氣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教學準備:制取氧氣探究材料10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火柴)、氯酸鉀、高錳酸鉀。
4、教學內容分析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上一講我們學了氧氣那么多的用途, 那么些我們如何得到氧氣呢?如何把氧氣收集到這個集氣瓶中呢?教師舉起一個集氣瓶向學生展示,這樣開門見山把學生思維一下子拉到本課題中來。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觀察現(xiàn)象,討論對比,引入催化劑、實驗室氧氣制取的一般思路和分解反應的結論,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漸深入,從而達到本課是的教學目標。
互動交流——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家都知道交流是教學和學習一種有效方式,是一種多項信息互通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查閱資料、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進行的溝通、對答、對話、理解的過程,從而解決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通過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實驗探究——探究是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實驗[2—5]和實驗[2—6]探究雙氧水分解產生氧氣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對比、討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引導出催化劑概念,并選擇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體驗到制取氧氣成功的喜悅。
總結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學完本節(jié)課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和反思。一方面,反思教材實驗編排、實驗藥品、實驗裝置、實驗步驟、操作過程、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失敗或過失的原因。如:用燃著的木條伸入盛有雙氧水和二氧化錳的試管中,木條也可能出現(xiàn)不復燃的情況;實驗[2—6]后二氧化錳質量沒有改變,課本僅僅用一句話說明,課堂上可添加實驗或將課堂實驗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實驗來說明;實驗[2—7]中氧氣是否由二氧化錳受熱放出等都值得進一步探究與實驗。另一方面,教師依據(jù)整節(jié)課的環(huán)節(jié),結合教材對全課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結合和基本操作與具體實驗結合,我們采用問題教學、實驗探究的方法
。
新課引入的問題情境 |
實驗探究雙氧水制氧氣 |
反應原理 |
催化劑概念 回憶已知知識和方法 |
分解反應的概念 |
總結反思 |
教學質疑 |
裝置與操作 |
二、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引入]氧氣具有許多用途,那我們如何制取氧氣呢?并將氧氣收集到集氣瓶中呢?(教師展示一個空的集氣瓶) [講解]實驗室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或加熱氯酸鉀或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分組探究實驗[2-5]、實驗[2—6]
實驗3當試管中無氣泡產生時,可以重新向加入少量雙氧水,又有氣體放出,(此實驗可反復幾次,讓學生感到二氧化錳永遠用不完,從而順理成章地導出催化劑)
[板書]過氧化氫 水+氧氣 [講解]催化劑的概念 [強調]反應速率改變,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和化學反應前后 [講解]催化劑的作用 實驗[2—7] 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討論: 1、為什么盛固體藥品的試管口需向下略傾斜? 2、試管內導管為什么不同伸入太長? 3、給藥品加熱時,為什么要先均勻加熱然后固定加熱?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為什么開始有氣泡產生時不能馬上收集? 5、實驗結束時,為什么必須先撤出水槽中的導管然后再移開酒精燈? [評價]對學生的結論正確評價,重復正確的答案
[板書]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講解]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提問]上述三個反應與化合反應有什么不同 [講解]分解反應 化學反應: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練習]在下列反應中 A、H2O→H2+O2 B、CO2+H2O→H2CO3 C、CH4+O2→CO2+H2O 屬于分解反應的有 屬于化合反應的有 屬于氧化反應的有 [小結]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過氧化氫→水+氧氣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提問]工業(yè)上需要的大量氧氣是如何制取的?(觀看人教版進行教科書配套碟片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小結]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物理變化) [布置作業(yè)]課本P40 1、2、4 |
傾聽、思考 知道、記憶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兒童網(wǎng)教案www.inspiredelm.com/jiaoan/ 理解、記憶、反應 理解反握關鍵詞:“改變”、“質量和化學性質”和“化學反應前后” 理解 思考是否可用其他物質代替二氧化錳作為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閱讀課本P36資料 學生動手做、動口講、動手筆記、動腦想 記憶、掌握 討論、思考 討論,一人匯報結論,他人補充、完善。 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 完成練習 理解、記憶 學生觀看碟片和閱讀課本P38-39 資料 課本P40 1、2、4 |
激發(fā)學生興趣 引入新課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興趣和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了很多中下生對化學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鞏固化學反應類型的判斷 鞏固知識 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理解。 練習鞏固所學內容 |
|||||||||||||||||
板書設計 課題3、 制取氧氣 一、實驗室制取氧氣
過氧化氫 水+氧氣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催化劑 二、分解反應 三、工業(yè)制氧氣 |
三、教學反思:
1、反思教材,《制取氧氣》這一課題在教材中的任務越來越重。在這一課題里除了突破催化劑和催化作用,還要講清講透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裝置,實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辦法,只有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及媒體輔助教學,才能在此突破催化劑概念,同時又強調一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基本思路,又能給學生學習以后的知識埋下伏筆。
2、反思實驗,實驗的成功、失敗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對于無法看到明顯實驗現(xiàn)象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敢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學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無法得出正確實驗現(xiàn)象時,想到了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在直接揭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去閱讀資料發(fā)現(xiàn)這對矛盾中,教者選擇了后者;在教學二氧化錳作為雙氧水分解或氯酸鉀分解的催化劑,如何驗證二氧化錳的質量和性質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采用了添加實驗和將實驗延長到課外的方法,這樣做實驗不受課本約束為了應付教學要求而實驗而是為了探究實驗結果,避免了灌輸式教學而形成了師生互動教學過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反思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的確帶來了教者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給學生探究活動,本課題中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探究實驗,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磨練、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點評:本案例內容涉及的是第一種物質的制取原理。通過對氧氣性質的回顧,引入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內容,很自然。對實驗室制取氧氣過程各步的細節(jié)、注意點、原因等都作了詳細的設問、分析、分組實驗對比和演示示范,引導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后進行理性思考,引出分解反應、催化作用、催化劑等的概念,并與已學的分解反應、氧化反應作對比,最后對工業(yè)上用空氣制氧氣作了介紹和分析。本案例內容的編排突出了知識與技能的教學,使學生對氧氣制備實驗的方法與過程有具體的感受,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操作方法有切身體驗,在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本質,規(guī)范實驗各步驟的要求上作了安排,這此對以后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取、理解反應的本質很有啟發(fā)。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案 氧氣的性質
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案 空氣(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