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班火爆折射教育公平焦慮 教育新聞
優(yōu)育與幼教 由土鳳凰供稿
從理論上講,幼兒園屬于學前教育的范疇,小學才是學校教育的開始。家長讓孩子輕輕松松過完暑假,再去上小學多好。小學老師也表示,小學一年級教育從零開始,建議家長不要聽信忽悠上幼小銜接班。但是,從幼小銜接班十分火爆,培訓費動輒上萬元的現實來看,家長對此并不領情。
應該承認,某些培訓機構煽情宣傳,確實給家長造成誤導。家長拉幼小的孩子上培訓班,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壓力與學習負擔,破壞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育,無疑不正常。但不能否認,這些培訓機構增加了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與應試的籌碼。在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擇校關口前移到幼兒園的當下,如果沒有“官二代”、“官三代”身份,享受不了上名校的特權,孩子不上培訓班,在薄弱學校又不能拔尖,還真會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優(yōu)質教育資源配置充分,學校只有遠近之分,沒有好壞之別,家長何苦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逼著孩子走應試教育老路呢?
話說再多,理說再透,如果教育投入跟不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評價模式不改革,平民子弟上升通道依然狹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很難消除。就拿擇校來說吧。盡管教育部明確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但是擇校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雖然國家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政策。名義上的學雜費、借讀費、擇校費取消了,但是教育投入增長的速度離教育發(fā)展需要存在差距,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的現象客觀存在。因此,要把孩子從培訓班中解放出來,教育部不僅要繪制教育公平路線圖,下達擇校禁令,更要提高執(zhí)行力。而且,地方政府要下決心均衡教育資源,從源頭消除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否則,即便幼升小銜接班被叫停,也無法阻擋家長與孩子對公平教育的訴求。
客觀地講,近年來,教育資源經過整合,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但是學校之間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設施的差異,也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現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資源與扶植薄弱學校,仍停留在推進校園標準化建設的階段。如果說硬件重要的話,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師資力量、育人氛圍與教育底蘊。
教育部推進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有利于均衡教育硬件資源配置,縮小校際師資、升學機會等軟件差距。此前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也為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動力。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公平不會一蹴而就。要化解幼小銜接班火爆之類的教育怪現象,既要政府管好五花八門的培訓機構,也提醒家長們冷靜下來,不要過早給孩子套上重重枷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要拿出誠意、付諸行動,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熱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視薄弱學校發(fā)展,如果教育評價機制與教育政績觀不改變,學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各種辦法掏空教育公平的靈魂,家長仍會被各種培訓機構繼續(xù)忽悠下去。反之,如果教育投入給力,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學校的利益沖動得到了遏制,各種忽悠人的培訓班會逐步淡出,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也會逐步消除。
應該承認,某些培訓機構煽情宣傳,確實給家長造成誤導。家長拉幼小的孩子上培訓班,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壓力與學習負擔,破壞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育,無疑不正常。但不能否認,這些培訓機構增加了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與應試的籌碼。在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擇校關口前移到幼兒園的當下,如果沒有“官二代”、“官三代”身份,享受不了上名校的特權,孩子不上培訓班,在薄弱學校又不能拔尖,還真會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優(yōu)質教育資源配置充分,學校只有遠近之分,沒有好壞之別,家長何苦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逼著孩子走應試教育老路呢?
話說再多,理說再透,如果教育投入跟不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評價模式不改革,平民子弟上升通道依然狹窄,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很難消除。就拿擇校來說吧。盡管教育部明確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但是擇校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雖然國家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政策。名義上的學雜費、借讀費、擇校費取消了,但是教育投入增長的速度離教育發(fā)展需要存在差距,由于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的現象客觀存在。因此,要把孩子從培訓班中解放出來,教育部不僅要繪制教育公平路線圖,下達擇校禁令,更要提高執(zhí)行力。而且,地方政府要下決心均衡教育資源,從源頭消除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否則,即便幼升小銜接班被叫停,也無法阻擋家長與孩子對公平教育的訴求。
客觀地講,近年來,教育資源經過整合,薄弱學校的情況有所改觀。但是學校之間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設施的差異,也有師資力量與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現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資源與扶植薄弱學校,仍停留在推進校園標準化建設的階段。如果說硬件重要的話,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主要還是看師資力量、育人氛圍與教育底蘊。
教育部推進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有利于均衡教育硬件資源配置,縮小校際師資、升學機會等軟件差距。此前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也為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動力。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公平不會一蹴而就。要化解幼小銜接班火爆之類的教育怪現象,既要政府管好五花八門的培訓機構,也提醒家長們冷靜下來,不要過早給孩子套上重重枷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要拿出誠意、付諸行動,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熱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視薄弱學校發(fā)展,如果教育評價機制與教育政績觀不改變,學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各種辦法掏空教育公平的靈魂,家長仍會被各種培訓機構繼續(xù)忽悠下去。反之,如果教育投入給力,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學校的利益沖動得到了遏制,各種忽悠人的培訓班會逐步淡出,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態(tài)也會逐步消除。
上一篇:“寶寶們”入學扎堆,教育資源夠用嗎?
下一篇:給學生問心無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