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文化基礎知識有哪些_剪紙的歷史 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 由優(yōu)爾供稿剪紙有著極強的民間靈魂和氣息,所以生存力超強,即便經過千年發(fā)展,剪紙藝術依舊長盛不衰,甚至變得愈發(fā)壯大起來。下面是9252兒童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剪紙文化基礎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剪紙的傳統文化是什么
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jié)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節(jié)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
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勞動群眾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貼擺襯,亦可懸空吊掛。由于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藝術本沒有“民間”與“非民間”之分的。隨著文明的不斷發(fā)展,社會階層、職能分工的出現,形成了相對于“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而言的“民間藝術”這一歷史的概念。不同品類作品體現著不同階層的審美標準,應是相互間分界的根本。就剪紙而言,并非凡是用紙剪刻的作品都可謂之“民間剪紙”。歷史上不乏有應貴族市民階層節(jié)日習俗需求而專營剪紙的藝人,也不乏文人畫家為藝人繪稿、或專業(yè)藝術家運用剪紙技法創(chuàng)作的例證。這類作品與勞動群眾為自己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著質的區(qū)別,多已脫離勞動者的審美本色,也不可能為大眾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雖也在某些地區(qū)流傳,但最終必將因為并非民眾自己的創(chuàng)造而在變異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許多地區(qū)的群眾性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出現的剪紙作品,也不能與民間剪紙混為一談。群眾性創(chuàng)作活動也可以采用民間剪紙的形式,創(chuàng)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繼而在民間流傳,但其創(chuàng)作目的往往已脫離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達輔導者的意圖。二者之間雖有密切聯系,但不是一個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間剪紙的范圍時,切不可只從表面形式去看,認為凡是用紙剪出來的都是民間剪紙,而忽視了是否為民眾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須,是否被群眾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民間藝術的基本條件。當下民間文化基礎理論的薄弱,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使得不少人認為,凡是生活在民間的藝人或工匠所作一諸如象牙雕刻、鼻煙壺之類,都可歸類于民間藝術的范疇,這是應予糾正的。包括民間剪紙在內的民間美術,其創(chuàng)作、審美、應用與勞動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離,使之和與其并存的其他藝術品類清楚地區(qū)別開來。
民間剪紙最能體現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鄉(xiāng)僻壤的山區(qū)農村,即以農村婦女為基本隊。
1.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附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huán)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征,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征。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云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并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
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于何種場合,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準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2.集體性與個性的統一
從絕對意義上講,任何藝術創(chuàng)造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純屬個人的產物。人的社會屬性,使之必然地反映著一定階層的藝術趣味。而個性,只是在集體,或傳統基礎上的發(fā)揮。
民間剪紙的集體性特征,明顯表現在其作品的最后歸屬上。作品不再是作者個人的私有,而屬于整個社會和集體。因而它的最終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融匯千百人藝術才能和審美喜好的產物。特別是一些已流傳千古狀態(tài)凝固的作品,是經過許多代人的反復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認、流傳和保存。如《車馬圖》、《織布圖》,其作品原型如何,已無法細究。在各地均有流傳的類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徑庭,就很難說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那么,形成集體性的一個重要成因,則應該是民間剪紙的匿名現象。民間藝術與專業(y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不同,作品既不標明作者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著作權。好的作品流傳于世間,一經傳播便成大批臨摹、變體作品的濫觴,作者就被融入“勞動者”這一群體概念之中了。
誠然,,這種勞動者無個人功利的藝術的確建立在民間文化牢固的集體意識上,但是憑這一點并不足以作為對民間剪紙藝術家藝術個性的否定。正如專業(yè)藝術家爭取藝術的自我表現,卻終將不會失去自我在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一樣,民間剪紙在表現民族集體心理意識的同時,也當然不會沒有藝術中的自我。如果說文人藝術家個性的體現是“小我刻意追求“大我”中的位置,那么,民間剪紙藝術家個性的體現,則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且不談東西南北地域的藝術風格和特性,即使同一地區(qū)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分明有著自己明顯的個性。若懷著鄙視心理地走馬觀花,自然難以看透。
以陜北的巧手張林召和王蘭畔為例,二人相距不過百里,年齡相近,風俗習慣基本一致。張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戲聽書,受過封建中產階層禮教的訓育。但一生多磨難,三次喪夫,四次嫁人,生過13個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憂郁、孤僻、不善言談,對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創(chuàng)作是為了“能忘掉亂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別人的干擾??梢妰刃牡慕估笨嗵叟c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創(chuàng)作過程中急於通過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蘭畔,她覺得“人活著就要忙忙活活,這樣才快活。”對人生和世界沒有過高的奢望,而重視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屬于“知足者長樂”的類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蘋果引進陜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從沒想到應該得到什么報答。因之,其性格開朗活潑,直爽豁達,自信要強,任性好動,又往往不拘小節(jié),丟三拉四。她剪花是因為“人家都讓我剪,就是說我剪得好,是抬舉我。干別的沒大本事,就能鉸個花花,鉸起花來心里就美美的。”可見其內心世界有著強調自我價值的傾向。她們的作品中,都有著個人形象和心靈明晰的影子,可謂“畫如其人”。這種個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區(qū)文化傳統的集體性特征,又毫不掩飾作者的精神世界,與文人藝術、宮廷藝術個性表達中的吞吞吐吐、無病呻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長期以來,民間剪紙一直被認為是重復性的勞動或傳統紋樣的復制,忽視了勞動者藝術家的個性創(chuàng)造,這是歷史的不公。 伍的勞動者應民間習俗和個人審美喜好而傳承或創(chuàng)作的。
剪紙的歷史
1、中國傳統文化剪紙藝術的歷史有著它自身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制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說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2、而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fā)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3、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說目前發(fā)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fā)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qū)氣候干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霉爛,小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fā)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fā)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他工藝方面,并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在現代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面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紙業(yè)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fā)普及。宋代剪紙用于各種領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yè)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chuàng)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fā)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范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裝飾,美化家居環(huán)境。
民間剪紙文化知識
民間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于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剪紙這門藝術在北方廣為流傳,現在,剪紙更多的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并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yè)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并掙工錢。
在今天,有許多學藝術的人都將剪紙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如:舞蹈《簡化女》、《剪紙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剪紙這象征著中國的工藝制作會被 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