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多歧亡羊》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列子《多歧亡羊》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多歧亡羊》原文
《多歧亡羊》
列子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nèi)?,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并全。’彼三術(shù)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多歧亡羊》譯文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只羊。這位鄰居已經(jīng)帶領(lǐng)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后,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么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里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么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里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guān)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nèi)值艿降渍l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jié)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shù),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后,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么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jié)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zhì)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多歧亡羊》的注釋
楊子:對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楊朱的尊稱。
亡:丟失。
既:不久。率:率領(lǐng),帶領(lǐng)。黨:舊時指親族,現(xiàn)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豎:小僮,小聽差。
追者之眾 一作:追之者眾。眾:眾多。
歧:岔路,小道。
既反:已經(jīng)回去。既:已經(jīng)。反:通“返”,返回,回來,返還。
獲:找到,得到。
奚:怎么。這里指為什么。
焉:語氣詞。
之:到……去。
所以:表示原因的虛詞。
戚然:憂傷的樣子。然:……的樣子。
移時:多時,一段時間。
竟日:終日,整天。
怪:對 感到奇怪。
損:減少。
命:教導(dǎo),告知。
孟孫陽:楊朱的學生。
心都子:楊朱的學生。
昆弟:兄弟。
齊魯:均為春秋時期諸侯國名,指今山東一帶。
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
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
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
泅(qiú):浮水,游水。
鬻(yù)渡:渡船謀生。嘿然:默認。嘿:同“默”。
讓:責備。
嘿(mò)然:默然。嘿:同“默”。
喪生:喪失本性。“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為“生命”,而還要理解為“性”字,當“本性”講。
歸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
況:比喻。
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zhàn)國年間,享年75歲),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歸同于老、莊。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傳承人物。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多歧亡羊》
列子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楊子戚然變?nèi)?,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后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并全。’彼三術(shù)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多歧亡羊》譯文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一只羊。這位鄰居已經(jīng)帶領(lǐng)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后,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么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里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么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里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guān)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nèi)值艿降渍l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jié)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shù),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后,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么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jié)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zhì)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多歧亡羊》的注釋
楊子:對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楊朱的尊稱。
亡:丟失。
既:不久。率:率領(lǐng),帶領(lǐng)。黨:舊時指親族,現(xiàn)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豎:小僮,小聽差。
追者之眾 一作:追之者眾。眾:眾多。
歧:岔路,小道。
既反:已經(jīng)回去。既:已經(jīng)。反:通“返”,返回,回來,返還。
獲:找到,得到。
奚:怎么。這里指為什么。
焉:語氣詞。
之:到……去。
所以:表示原因的虛詞。
戚然:憂傷的樣子。然:……的樣子。
移時:多時,一段時間。
竟日:終日,整天。
怪:對 感到奇怪。
損:減少。
命:教導(dǎo),告知。
孟孫陽:楊朱的學生。
心都子:楊朱的學生。
昆弟:兄弟。
齊魯:均為春秋時期諸侯國名,指今山東一帶。
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
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
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
泅(qiú):浮水,游水。
鬻(yù)渡:渡船謀生。嘿然:默認。嘿:同“默”。
讓:責備。
嘿(mò)然:默然。嘿:同“默”。
喪生:喪失本性。“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為“生命”,而還要理解為“性”字,當“本性”講。
歸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
況:比喻。
作者簡介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zhàn)國年間,享年75歲),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于黃帝老子,歸同于老、莊。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后的重要傳承人物。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劉向《鷸蚌相爭》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