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放言五首·其四》原文
《放言五首·其四》
白居易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放言五首·其四》譯文
誰家住宅建成后又破敗,哪里的親朋哭了以后又唱起來?
昨天屋內(nèi)外還擠滿了人,今天在門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jīng)]有留下空閑土地,東海何曾有穩(wěn)定的波浪?
不要嫌貧愛富去夸張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放言五首·其四》的注釋
宅第:住宅。官員和貴族的大住宅。
親賓:親人和朋友。
哭復歌:因顯貴而歌,因敗亡而哭。
炙(zhì)手:熱得燙手。比喻權(quán)貴勢焰之盛。《新唐書·崔鉉傳》:“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瑰、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瑰、蒙。’”張羅:本指張設羅網(wǎng)捕捉蟲鳥。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跡。何遜《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詩:“窮巷可張羅。”形容門庭冷落?!妒酚?middot;汲鄭列傳》:“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汲(jí):汲黯。鄭:鄭當時。
闐(tián):塞,充滿。
羅:捕鳥的網(wǎng)。
“北邙”二句:言富貴貧賤是隨著世事變化而變化的。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未省:未見。后句即“滄海桑田”之意,比喻社會劇變,人事無常。晉葛洪《麻姑傳》:“麻姑(傳說中仙人名)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時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矣,豈將復還為陵陸乎?’”
“莫笑”二句:為告誡語。前句的“莫”字管“笑”與“夸”二字。后句意謂貧賤、富貴之人,其最后歸宿都是一樣的。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甲第貴宅破敗了,親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海三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變化中發(fā)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放言五首·其四》
白居易
誰家宅第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放言五首·其四》譯文
誰家住宅建成后又破敗,哪里的親朋哭了以后又唱起來?
昨天屋內(nèi)外還擠滿了人,今天在門外就如此冷落了。
北邙山?jīng)]有留下空閑土地,東海何曾有穩(wěn)定的波浪?
不要嫌貧愛富去夸張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放言五首·其四》的注釋
宅第:住宅。官員和貴族的大住宅。
親賓:親人和朋友。
哭復歌:因顯貴而歌,因敗亡而哭。
炙(zhì)手:熱得燙手。比喻權(quán)貴勢焰之盛。《新唐書·崔鉉傳》:“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瑰、薛蒙,頗參議論。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瑰、蒙。’”張羅:本指張設羅網(wǎng)捕捉蟲鳥。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跡。何遜《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詩:“窮巷可張羅。”形容門庭冷落?!妒酚?middot;汲鄭列傳》:“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汲(jí):汲黯。鄭:鄭當時。
闐(tián):塞,充滿。
羅:捕鳥的網(wǎng)。
“北邙”二句:言富貴貧賤是隨著世事變化而變化的。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未省:未見。后句即“滄海桑田”之意,比喻社會劇變,人事無常。晉葛洪《麻姑傳》:“麻姑(傳說中仙人名)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時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矣,豈將復還為陵陸乎?’”
“莫笑”二句:為告誡語。前句的“莫”字管“笑”與“夸”二字。后句意謂貧賤、富貴之人,其最后歸宿都是一樣的。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通篇談世事人生的變化。甲第貴宅破敗了,親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熱的人家,今朝門可羅雀;浩瀚湯湯的東海三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運動,都在變化。世界就在這運動、變化中發(fā)展,前進。人生的富貴也是變化的,所以決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顯榮,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別人。這些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人生和社會,不無哲理的啟示。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的原文翻譯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原文翻譯
3、“陸游《雜感》”的原文翻譯
4、“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原文翻譯
5、“莊周《逍遙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