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四言詩·祭黃帝陵》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現(xiàn)代詩歌
現(xiàn)代詩歌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毛澤東《四言詩·祭黃帝陵》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言詩·祭黃帝陵》原文
《四言詩·祭黃帝陵》
毛澤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
越數(shù)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斗,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jié)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
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quán)。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jīng)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四言詩·祭黃帝陵》譯文
我盛名赫赫的人文初祖,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始之人。
子孫生生不息,香火綿延不斷;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您聰明智慧的光芒,直至覆照到邊遠荒僻之地。
建立中華民族這一偉大事業(yè),崛然雄立于世界東方。
世間滄桑變換,其間也曾經(jīng)歷了失足跌創(chuàng)。
而今跨越數(shù)千年歲月長河,又遭逢霸強的鄰國蔑視道德。
琉球和臺灣失守于外敵,整個朝鮮半島也已是一片廢墟。
遼海一帶及華北大部地區(qū),為虎作倀的漢奸何其多!
以割讓土地來與敵國議和謀事,敵國的貪欲又豈能滿足?
正所謂人家執(zhí)掌著繩索鞭杖,我竟淪為任人欺辱的奴隸之邦。
還數(shù)我先祖德范垂永,是順應天道而立于世間的英雄。
與蚩尤奮戰(zhàn)于涿鹿之野,終使天下得以安寧太平。
哪知他今天的子孫后代,竟如現(xiàn)在這般沒有英雄氣慨!
我本泱泱一個大國,就這樣任其衰敗淪喪?
我毛澤東等人不才,揮劍征伐奮勇馳騁;
不畏懼萬里崎嶇坎坷,敢以生死報效祖國。
連年艱苦奮戰(zhàn),可謂歷盡萬千險難。
不把入侵之敵消滅,以什么保障來安穩(wěn)地操持家業(yè)?
號召中國各黨各界,務要牢固地保持團結(jié);
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也無須貧富之分。
只有建立民族統(tǒng)一陣線,才是救國良策之本。
我四萬萬同胞奮起,一定要堅決抵抗到底。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中國當前內(nèi)政。
億萬民眾同心協(xié)力,我們就會戰(zhàn)則必勝!
收復我淪陷的大好河山,勇于捍衛(wèi)祖國的權(quán)利與尊嚴!
如此救國之信念與志向,誓將永遠銘記不忘!
我們勵精治武整肅軍心,特此告明中華列祖于今:
恭請臨視,監(jiān)察于皇天后土之間!
請享用我們的供奉!
《四言詩·祭黃帝陵》的注釋
赫赫始祖:赫赫:顯赫,顯盛。始祖:即最初的遠祖,亦稱初祖。
吾華肇造:吾華:我中華。肇造:始建。《周書·康誥》:“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
胄衍祀綿:胄(zhòu):即后代子孫。參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裔也。又系也,嗣也?!蹲髠?middot;襄十四年》: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蹲ⅰ冯校笠?。衍:繁衍,衍傳。祀(sì):此指祭祀香火。綿:綿延,不斷。
岳峨河浩: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光被遐荒:睿(ruì):智慧。被:在此讀 pī (音披),覆也,覆蓋,義同披。遐荒(xiá huāng):邊遠荒僻之地。光被遐荒:其光輝直至覆照到邊遠荒僻之地。
建此偉業(yè):指建立中華民族這一偉大事業(yè)。
世變滄桑:世間滄桑變換。
中更蹉跌:其間曾經(jīng)歷了失足跌創(chuàng)。中:此一字接前句,意為:之中,其間。更:經(jīng)過,經(jīng)歷。參見《史記·大宛列傳》:“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經(jīng)過)匈奴中。”又《新唐書·房琯傳》:“其佐李揖、劉秩等皆儒生,未嘗更軍旅。”蹉跌(cuōdiē):失足跌倒。參見《后漢書·蔡邕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也。
越數(shù)千年:越過數(shù)千年之后到如今。
強鄰蔑德:霸強的鄰國蔑視道德。
琉臺不守:琉臺:指琉球、臺灣島,當時均在日本侵占之下。不守:失守。
三韓為墟:三韓:原指古代朝鮮半島(約公元前2世紀末——公元4世紀)的三個部落聯(lián)盟,包括“馬韓”“弁韓”和“辰韓”。見崔致遠《桂苑筆耕·上太師侍中狀》:“伏聞東海之外有三國,其名馬韓、弁韓、辰韓,馬韓則高勾麗,弁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也。”后來,“三韓”一詞常被用來代稱整個朝鮮半島。
遼海燕冀:遼海:遼海地區(qū),泛指東北三省。燕:在此讀 yān(音煙),古燕國,即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端,建都薊(今北京)。戰(zhàn)國時七雄之一。冀:即河北省的簡稱。燕冀:泛指華北大部地區(qū)。
漢奸何多:漢奸:原指漢人中那些為效命敵國而出賣漢人利益的奸賊,后來泛指那些為外國人效命而損害本國利益的一切奸賊。何多:何其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以割讓土地來與敵國議和謀事。事:謀事。敵:指敵國。敵欲豈足:敵國的貪欲,豈能滿足。
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笞(chī):古代原指竹片或竹條,常用來行刑拷打,后指鞭杖等拷打刑器。
懿維我祖:懿(yì)德:持久的美德。“維”,此同“唯”;此處含義用現(xiàn)今語言來描述,即為:“唯屬于”“還得說……”。句解:有認為“維”與“唯”“惟”在古詩文中常用作發(fā)語詞,此“維”亦為發(fā)語詞,非也。
命世:“命”,在此含義為“立命于”“應天命”“應天道”。“世”:人世,世間。“命世”:為古文言中特定詞語,用意于:順應天道而處于世間,或應天道而立于世間,尤指立志于開創(chuàng)宏偉大業(yè)。參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漢晉春秋》:“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業(yè)亦固。”命世之英:指應天道而問世的英才,或應天道而立于世間的英雄。此句承前句而引后二句,為四句一結(jié);接下來的四句,亦四句一結(jié)。
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涿(zhuō)鹿:涿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南,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相傳黃帝破蚩尤于涿鹿之野。區(qū)宇:天下。以寧:得以安寧太平。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豈:豈有。其:代詞,指黃帝。苗裔:后裔,后代。“武”:這里指武勇、英勇。不武:這里指沒有英雄氣慨。如斯:如此,如現(xiàn)在這樣。句解:此二句指向前面“琉臺不守,……我為奴辱”八句所述狀況。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泱泱(yāng):宏遠博大。淪胥:泛指淪陷、淪喪。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東等:即毛澤東等人。不才:自謙之語。劍:原指兵器的一種,此泛指與敵戰(zhàn)斗的武器。屨(jù):本義為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泛指鞋子。在此句中,指行軍征伐。俱奮:俱,一起;奮,踴躍、振奮。句解:劍屨俱奮:喻指奮勇行軍打仗,但詞句非常含蓄古樸。
備歷險夷:備:盡。歷:經(jīng)歷。險夷:安危。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匈奴:此喻指一切入侵國土的外寇。何以家為:即“何以為家”,以什么保障來安穩(wěn)地操持家業(yè)?
此物此志:此處之“物”,見《玉篇》:“事也。”《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注疏》:“物,事也。”句解:這里指上述“各黨各界,……衛(wèi)我國權(quán)”數(shù)句所言及之事與所明心志。
永矢勿諼:矢:同“誓”。諼(xuān):忘記,欺瞞。如“永矢弗諼”。
經(jīng)武整軍:經(jīng):經(jīng)辦,營辦。參見《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靈臺》:“經(jīng)之營之。”《毛傳》:“經(jīng),度之也。”左宗棠:“整軍,乃可經(jīng)武。”此“軍”指軍隊,此“武”指整個軍事武裝。句解:“經(jīng)武整軍”,此句可作意解:勵精治武、整肅軍威。
昭告:告明,公開地告示。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實鑒:即如實地監(jiān)察、核查。臨:親臨省視。臨之:唐·韓愈《雜說》:“執(zhí)策而臨之。”句解:“實鑒臨之”此為倒裝句,即為:臨之皇天后土而實鑒。“之”為指向介詞,指向后句“皇天后土”。
尚饗:古代祭辭結(jié)尾常用詞語,即“請享用我們的供奉!”
簡短詩意賞析
這篇“祭文”采用四言詩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創(chuàng)建大中華的豐功偉績,一方面譴責了清政府近百年來喪權(quán)辱國的可恥行徑,同時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收復國土、保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堅定決心,語言樸直,內(nèi)涵豐厚,愛國報國衛(wèi)國之情,充溢其間,浩蕩正氣,令人感奮。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lǐng)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四言詩·祭黃帝陵》
毛澤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
越數(shù)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斗,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jié)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nèi)政。
億兆一心,戰(zhàn)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wèi)我國權(quán)。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jīng)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四言詩·祭黃帝陵》譯文
我盛名赫赫的人文初祖,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始之人。
子孫生生不息,香火綿延不斷;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您聰明智慧的光芒,直至覆照到邊遠荒僻之地。
建立中華民族這一偉大事業(yè),崛然雄立于世界東方。
世間滄桑變換,其間也曾經(jīng)歷了失足跌創(chuàng)。
而今跨越數(shù)千年歲月長河,又遭逢霸強的鄰國蔑視道德。
琉球和臺灣失守于外敵,整個朝鮮半島也已是一片廢墟。
遼海一帶及華北大部地區(qū),為虎作倀的漢奸何其多!
以割讓土地來與敵國議和謀事,敵國的貪欲又豈能滿足?
正所謂人家執(zhí)掌著繩索鞭杖,我竟淪為任人欺辱的奴隸之邦。
還數(shù)我先祖德范垂永,是順應天道而立于世間的英雄。
與蚩尤奮戰(zhàn)于涿鹿之野,終使天下得以安寧太平。
哪知他今天的子孫后代,竟如現(xiàn)在這般沒有英雄氣慨!
我本泱泱一個大國,就這樣任其衰敗淪喪?
我毛澤東等人不才,揮劍征伐奮勇馳騁;
不畏懼萬里崎嶇坎坷,敢以生死報效祖國。
連年艱苦奮戰(zhàn),可謂歷盡萬千險難。
不把入侵之敵消滅,以什么保障來安穩(wěn)地操持家業(yè)?
號召中國各黨各界,務要牢固地保持團結(jié);
無論是軍人還是平民,也無須貧富之分。
只有建立民族統(tǒng)一陣線,才是救國良策之本。
我四萬萬同胞奮起,一定要堅決抵抗到底。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中國當前內(nèi)政。
億萬民眾同心協(xié)力,我們就會戰(zhàn)則必勝!
收復我淪陷的大好河山,勇于捍衛(wèi)祖國的權(quán)利與尊嚴!
如此救國之信念與志向,誓將永遠銘記不忘!
我們勵精治武整肅軍心,特此告明中華列祖于今:
恭請臨視,監(jiān)察于皇天后土之間!
請享用我們的供奉!
《四言詩·祭黃帝陵》的注釋
赫赫始祖:赫赫:顯赫,顯盛。始祖:即最初的遠祖,亦稱初祖。
吾華肇造:吾華:我中華。肇造:始建。《周書·康誥》:“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
胄衍祀綿:胄(zhòu):即后代子孫。參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裔也。又系也,嗣也?!蹲髠?middot;襄十四年》: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蹲ⅰ冯校笠?。衍:繁衍,衍傳。祀(sì):此指祭祀香火。綿:綿延,不斷。
岳峨河浩: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光被遐荒:睿(ruì):智慧。被:在此讀 pī (音披),覆也,覆蓋,義同披。遐荒(xiá huāng):邊遠荒僻之地。光被遐荒:其光輝直至覆照到邊遠荒僻之地。
建此偉業(yè):指建立中華民族這一偉大事業(yè)。
世變滄桑:世間滄桑變換。
中更蹉跌:其間曾經(jīng)歷了失足跌創(chuàng)。中:此一字接前句,意為:之中,其間。更:經(jīng)過,經(jīng)歷。參見《史記·大宛列傳》:“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經(jīng)過)匈奴中。”又《新唐書·房琯傳》:“其佐李揖、劉秩等皆儒生,未嘗更軍旅。”蹉跌(cuōdiē):失足跌倒。參見《后漢書·蔡邕傳》:專必成之功,而忽蹉跌之敗者也。
越數(shù)千年:越過數(shù)千年之后到如今。
強鄰蔑德:霸強的鄰國蔑視道德。
琉臺不守:琉臺:指琉球、臺灣島,當時均在日本侵占之下。不守:失守。
三韓為墟:三韓:原指古代朝鮮半島(約公元前2世紀末——公元4世紀)的三個部落聯(lián)盟,包括“馬韓”“弁韓”和“辰韓”。見崔致遠《桂苑筆耕·上太師侍中狀》:“伏聞東海之外有三國,其名馬韓、弁韓、辰韓,馬韓則高勾麗,弁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也。”后來,“三韓”一詞常被用來代稱整個朝鮮半島。
遼海燕冀:遼海:遼海地區(qū),泛指東北三省。燕:在此讀 yān(音煙),古燕國,即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端,建都薊(今北京)。戰(zhàn)國時七雄之一。冀:即河北省的簡稱。燕冀:泛指華北大部地區(qū)。
漢奸何多:漢奸:原指漢人中那些為效命敵國而出賣漢人利益的奸賊,后來泛指那些為外國人效命而損害本國利益的一切奸賊。何多:何其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以割讓土地來與敵國議和謀事。事:謀事。敵:指敵國。敵欲豈足:敵國的貪欲,豈能滿足。
人執(zhí)笞繩,我為奴辱:笞(chī):古代原指竹片或竹條,常用來行刑拷打,后指鞭杖等拷打刑器。
懿維我祖:懿(yì)德:持久的美德。“維”,此同“唯”;此處含義用現(xiàn)今語言來描述,即為:“唯屬于”“還得說……”。句解:有認為“維”與“唯”“惟”在古詩文中常用作發(fā)語詞,此“維”亦為發(fā)語詞,非也。
命世:“命”,在此含義為“立命于”“應天命”“應天道”。“世”:人世,世間。“命世”:為古文言中特定詞語,用意于:順應天道而處于世間,或應天道而立于世間,尤指立志于開創(chuàng)宏偉大業(yè)。參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漢晉春秋》:“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業(yè)亦固。”命世之英:指應天道而問世的英才,或應天道而立于世間的英雄。此句承前句而引后二句,為四句一結(jié);接下來的四句,亦四句一結(jié)。
涿鹿奮戰(zhàn),區(qū)宇以寧:涿(zhuō)鹿:涿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南,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相傳黃帝破蚩尤于涿鹿之野。區(qū)宇:天下。以寧:得以安寧太平。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豈:豈有。其:代詞,指黃帝。苗裔:后裔,后代。“武”:這里指武勇、英勇。不武:這里指沒有英雄氣慨。如斯:如此,如現(xiàn)在這樣。句解:此二句指向前面“琉臺不守,……我為奴辱”八句所述狀況。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泱泱(yāng):宏遠博大。淪胥:泛指淪陷、淪喪。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東等:即毛澤東等人。不才:自謙之語。劍:原指兵器的一種,此泛指與敵戰(zhàn)斗的武器。屨(jù):本義為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泛指鞋子。在此句中,指行軍征伐。俱奮:俱,一起;奮,踴躍、振奮。句解:劍屨俱奮:喻指奮勇行軍打仗,但詞句非常含蓄古樸。
備歷險夷:備:盡。歷:經(jīng)歷。險夷:安危。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匈奴:此喻指一切入侵國土的外寇。何以家為:即“何以為家”,以什么保障來安穩(wěn)地操持家業(yè)?
此物此志:此處之“物”,見《玉篇》:“事也。”《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注疏》:“物,事也。”句解:這里指上述“各黨各界,……衛(wèi)我國權(quán)”數(shù)句所言及之事與所明心志。
永矢勿諼:矢:同“誓”。諼(xuān):忘記,欺瞞。如“永矢弗諼”。
經(jīng)武整軍:經(jīng):經(jīng)辦,營辦。參見《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靈臺》:“經(jīng)之營之。”《毛傳》:“經(jīng),度之也。”左宗棠:“整軍,乃可經(jīng)武。”此“軍”指軍隊,此“武”指整個軍事武裝。句解:“經(jīng)武整軍”,此句可作意解:勵精治武、整肅軍威。
昭告:告明,公開地告示。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實鑒:即如實地監(jiān)察、核查。臨:親臨省視。臨之:唐·韓愈《雜說》:“執(zhí)策而臨之。”句解:“實鑒臨之”此為倒裝句,即為:臨之皇天后土而實鑒。“之”為指向介詞,指向后句“皇天后土”。
尚饗:古代祭辭結(jié)尾常用詞語,即“請享用我們的供奉!”
簡短詩意賞析
這篇“祭文”采用四言詩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創(chuàng)建大中華的豐功偉績,一方面譴責了清政府近百年來喪權(quán)辱國的可恥行徑,同時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收復國土、保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堅定決心,語言樸直,內(nèi)涵豐厚,愛國報國衛(wèi)國之情,充溢其間,浩蕩正氣,令人感奮。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lǐng)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lǐng)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chǎn)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溫庭筠《思帝鄉(xiāng)·花花》”的原文翻譯
2、“蘇舜欽《滄浪亭記》”的原文翻譯
3、“周邦彥《燭影搖紅·芳臉勻紅》”的原文翻譯
4、“曹雪芹《自題一絕》”的原文翻譯
5、“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魯迅《無題·慣于長夜過春時》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