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国产又爽又黄的视频免费看,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詩詞鑒賞

            憲問篇論語原文注解及翻譯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土鳳凰供稿

            【原文】

            14•10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

            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14•11 子曰:“孟公綽(1)為趙魏老(2)則優(yōu)(3),不可以為滕薛(4)大夫。”

            【注釋】

            (1)孟公綽:魯國大夫,屬于孟孫氏家族。

            (2)老: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優(yōu):有余。

            >(4)滕薛:滕,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薛,諸侯國家,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一帶。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原文】

            14•12 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1)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2)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

            (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4)久要:長久處于窮困中。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xiàn)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評析】

            本章談人格完善的問題??鬃诱J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yīng)當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里,孔子還認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yīng)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這句話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原文】

            14•13 子問公叔文子(1)于公明賈(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4)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注釋】

            (1)公叔之子:衛(wèi)國大夫公孫拔,衛(wèi)獻公之子。謚號“文”。

            (2)公明賈:姓公明字賈。衛(wèi)國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里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義、禮,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財。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

            【原文】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后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評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孫氏逃離魯國,后來回到防邑,向魯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為卿大夫作為條件,自己離開防邑??鬃诱J為他以自己的封地為據(jù)點,想要挾君主,犯上作亂,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說了上面這段話。此事在《春秋》書中有記載。

            【原文】

            14•15 子曰:“晉文公(1)譎(2)而不正,齊桓公(3)正而不譎。”

            【注釋】

            (1)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譎:音jué,欺詐,玩弄手段。

            (3)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

            【譯文】

            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評析】

            為什么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時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晉文公稱霸后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齊桓公打著“尊王”的旗號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于禮的規(guī)定。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

            【原文】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3),不以兵車(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注釋】

            (1)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被殺后,召忽自殺,管仲歸服于齊桓公,并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3)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

            (4)不以兵車: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評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糾被殺了,召忽自殺以殉其主,而管仲卻沒有死,不僅如此,他還歸服了其主的政敵,擔任了宰相,這樣的行為一應(yīng)當屬于對其主的不忠。但孔子這里卻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贊。

            【原文】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1)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2)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3)也,自經(jīng)(4)于溝瀆(5)而莫之知也。”

            【注釋】

            (1)微:無,沒有。

            (2)被發(fā)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發(fā)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3)諒:遵守信用。這里指小節(jié)小信。

            (4)自經(jīng):上吊自殺。

            (5)瀆:小溝渠。

            【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鬃右苍趧e的章節(jié)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鬃诱J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jié)操與信用。

            【原文】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與文子同升諸公(2)。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注釋】

            (1)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諸公:公,公室。這是說僎由家臣升為大夫,與公叔文子同位。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wèi)國的大夫。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后說:“(他死后)可以給他‘文’的謚號了。”

            【原文】

            14•19 子言衛(wèi)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1)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注釋】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他與后面提到的祝鮀、王孫賈都是衛(wèi)國的大夫。

            【譯文】

            孔子講到衛(wèi)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么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tǒng)率軍隊,像這樣,怎么會敗亡呢?”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