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灞岸》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古詩詞
古詩詞 由優(yōu)爾供稿
古詩詞經(jīng)過時間沉淀、歲月更迭,愈發(fā)讓詩意更加的濃厚,下面9252兒童網(wǎng)為大家整理了李商隱《灞岸》原文及翻譯注釋,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詞的魅力與情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灞岸》原文
《灞岸》
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灞岸》譯文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著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灞岸》的注釋
灞(bà)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
山東:指函谷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
虜(lǔ)塵:指征戰(zhàn)地。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
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于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張孝祥《鷓鴣天·上元啟醮》”的原文翻譯
2、“劉長卿《登馀干古縣城》”的原文翻譯
3、“杜荀鶴《田翁》”的原文翻譯
4、“李賀《傷心行》”的原文翻譯
5、“柳宗元《讀書》”的原文翻譯

《灞岸》
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灞岸》譯文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著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灞岸》的注釋
灞(bà)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
山東:指函谷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
虜(lǔ)塵:指征戰(zhàn)地。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
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于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簡短詩意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更多古詩詞的原文及譯文:
1、“張孝祥《鷓鴣天·上元啟醮》”的原文翻譯
2、“劉長卿《登馀干古縣城》”的原文翻譯
3、“杜荀鶴《田翁》”的原文翻譯
4、“李賀《傷心行》”的原文翻譯
5、“柳宗元《讀書》”的原文翻譯
上一篇: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原文及翻譯注釋_詩意解釋
下一篇:返回列表